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技术应用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环保部长周生贤: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作者:admin来源:光明日报阅读量:时间:2013-07-10

   我国对环保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哪些阶段?

   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问题,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从全球视野看,人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主要经历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沉痛代价阶段、宝贵的觉醒阶段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以来的奋起飞跃阶段。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

   我国环境保护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也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的不同阶段和过程。从1972年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保工作32字方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提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从1992年到2002年是第三阶段: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大力推进污染防治。第四阶段是2002年到2012年这10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五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阶段。

   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十一五”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2年的85%,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由14%提高到90%;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2008年以来,环境保护部拒批332个、总投资1.1万多亿元的“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项目;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环境问题有所缓解;污染防治得到深化全国七大水系好于类水质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2012年的64%;劣V类水质比例由27%下降到12.3%。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中央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

   总之,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

   如何判断和把握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一面?

   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PM2.5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今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

   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12年,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III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

   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

   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

   哪些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主要原因?

   一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我国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

   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对外产品出口承担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

   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来越不适应。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订,“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目前环保工作的难点、重点、亮点、热点在哪儿?

   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其责任。

   全国环保工作者,将在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创造亮点、应对热点上狠下功夫。

   第一,突破难点,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环境保护的最新认识。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第二,抓住重点,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从严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优先解决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三,创造亮点,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着力抓好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和机动车减排措施落实,确保重点项目按期保质建成投运。第四,应对热点,进一步加强大气、水和农村污染防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集中力量抓好大气、水、农村污染防治工作,以环境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怎样看待环保新阶段、新道路?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保护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先导、提质、倒逼等综合作用,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要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通过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控制阀”、节能减排“紧箍咒”、环境标准“催化剂”等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必须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多赢。

   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着力点是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内容?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审议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10条35项具体内容,重点有六个方面: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缩过剩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21个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任务。压缩过剩产能,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二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加天然气、煤制甲烷、煤层气供应,发展核电、水电、风能和生物质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山东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耗煤建设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

   三是严格治理机动车污染,提升燃油品质。实施机动车国五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实行优质优价。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加强步行、自行交通系统建设。

   四是强化综合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采取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工业锅炉窑炉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扬尘环境管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北方采暖季节污染控制等综合措施。

   五是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尽快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抓紧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根据预警等级,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停产、停止建筑施工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应对措施。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保障措施。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充分运用价格税收杠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治理大气污染。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