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外界习惯称他做中国“气候部长”。
他有喜有怒、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曾在德班会议的最后一次全体大会上,因怒斥发达国家而备受关注,曾经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最高奖“联合国环境署世川环境奖”、全球环境基金“全球环境领导奖”、世界银行“绿色环境特别奖”。
他曾经表示,“如果要讲公平,就应该按人均历史累积排放来规定各国的减排义务,而不是光看排放总量。”
十二五节能:形势严峻直面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能源消费呈刚性增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7%,4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10%。从数字上看,能耗强度下降16%的目标比“十一五”有所降低,但由于经济总量增大,需要实现的节能量至少6.7亿吨标准煤,比“十一五”的6.3亿吨标准煤还要多,任务还要重。在污染物减排方面,新增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指标,且涉及农业、交通等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的领域。总体看,“十二五”节能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实现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2011年7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是推进“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方案》从价格、财政、税收、金融4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一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产品价格关系。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二是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各地可在国家规定基础上,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三是严格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四是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问题。五是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
关于财政政策。一是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地方财政也要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等支持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二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继续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三是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研究实行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
关于税收政策。一是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二是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三是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选择防治任务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四是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五是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
关于金融政策。一是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二是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对节能减排的投入。三是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门槛,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信息披露系统,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联动。四是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
循环经济年产值达1万亿
今年6月8日第二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在青岛开幕。解振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追求的目标是“让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破解中国资源能源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已达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吸纳就业人口2000万。
中国资源能源利用粗放,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作为资源能源第一消费大国,中国既有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让“放错地方的资源”变废为宝,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当局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首次提出了“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将资源产出率作为实现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手段。但解振华坦言,要实现这一目标“有相当大的难度”。
他认为,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有技术创新,其次要有激励政策。
过去几年,中国循序渐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在立法、实践、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措施,涉及价格、税收、金融等多个领域,更多的扶持政策亦在酝酿中。
在解振华看来,中国的循环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已将节能环保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循环经济未来大有可为。
根据官方部署,在2015年前,要在中国50%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实现近零排放甚至零排放。解振华说,“仅这一块儿,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据有关机构估计,到2015年,中国循环经济相关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5万亿元。
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达4.5万亿
解振华在今年6月13日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美能效论坛上表示,为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中国将大力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计划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左右,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人民币。
解振华称,为加强节能管理,中国确定了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60%以上的1.6万家企业,提高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并将开展绿色交通体系、绿色建筑行动等节能重点工程,通过技术和工程节能,力争“十二五”实现节能3亿吨标准煤。
中国还将完善价格、税收、财政等经济政策,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推行居民用电阶梯电价,继续实行企业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今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363亿元,通过财政补贴消费者,鼓励高效节能家电、节能汽车、高效电机的推广应用,预计拉动消费约4500亿元人民币,年节能能力1200万吨标准煤。
碳交易未来可进行期货交易
解振华在今年9月2日“2012地坛论坛”上表示,在排放权交易试点阶段主要以现货交易为主,条件具备以后,将考虑期货交易。同时,主管部门要及时掌握市场价格波动情况,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来维护碳市场的稳定。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确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七个省市为全国首批实施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截至目前,北京、上海等市先后出台试点实施细则,开始进入碳交易试点“务实”阶段。
解振华表示,目前我国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国内碳市场的建设,本月初广东省也要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市场运作,各地也在制定交易的管理办法,确定交易的范围,开展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平台的建设。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格式和核算方法指南,筹备建设重点企业、事业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进认证核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交易平台,加紧设计并建立碳排放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开展碳排放交易的总量设定方法等基础研究,为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解振华说,积累经验后再参与全球或者区域碳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解振华认为,要将碳市场的建设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分配碳排放配额,下一步将通过试点来探索更有效的措施,鼓励更多的企业参加,将企业参与自愿减排活动与完成自身的节能减碳目标、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等结合起来。
多哈气候谈判须解决两大问题
解振华不久前在卡塔尔多哈表示,多哈气候大会必须解决《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两大问题。
解振华在“中国角”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高峰论坛”上表示,多哈会议首先要确立一个可批准的、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确保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京都议定书》是首个规定发达国家量化减排目标的国际公约,其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年底到期。但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已明确表示不参加第二承诺期。
资金问题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议题。“明年发展中国家要见到钱,也是此次会议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解振华指出,2011年德会启动了绿色气候资金,发达国家应当切实兑现承诺,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特别是真正落实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并解决2013年至2020年提供资金的明确计划。
在过去几年的气候谈判中,各方达成共识: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至2012年间出资300亿美元作为快速启动资金,并从2013年起开始提供长期资金。到2020年,长期资金应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的水平。但发展中国家抱怨,迄今为止,发达国家在出资问题上不甚积极甚至敷衍了事。
在去年的德班气候大会上,近200个谈判方在进一步落实资金、减缓、技术转让等方面达成了一揽子平衡成果。解振华强调,多哈会议的重点是落实已有共识,继续巩固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基础的现行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德班会议的决定一定要落实,如果连承诺都不兑现,就缺乏多边政治互信的基础。
在落实国际气候谈判既有成果、兑现既定承诺的基础之上,解振华说,“中方对多哈会议秉持开放、灵活的态度,各方可以就未来德班平台进一步强化行动的安排继续进行充分磋商,中方也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