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13年度碳交易履约工作于7月1日晚结束,635家管控单位中有631家如期履约,占比99.4%,仍有4家企业未完成相关手续。记者昨日从市发改委碳交办获悉,如果这些企业在本月10日前仍拒不补交,则会被强制扣除下一年度配额,超额排放量还将处以3倍罚款。
碳交易额首破亿元大关
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于去年6月18日正式启动,首批纳入了635家企业作为管控单位,管控单位需在今年6月30日之前向主管部门提交配额或核证自愿减排量,以完成碳排放履约义务。
在6月30日碳交易履约“大限”前,不少排放超额的企业突击购“碳”,致使深圳碳市场交易量持续走高。6月27日,深圳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达10373万元,成为全国首个总成交额突破亿元大关的碳市场,创下全国碳市场的成交额新纪录。与此同时,碳交易价格也一路走高,6月11日收盘价为70元/吨,6月23日攀升至77元/吨,在6·30大限之后价格则回落至65元/吨。
市发改委碳交办主任周全红昨天表示,深圳碳排放如期履约占比99.4%。在已经履约的631家企业中,有280家企业碳排放超额,总计购买了130万吨左右的碳配额,所耗费的成本约为9360万元。记者采访发现,购碳的最大户为维达力实业公司,其碳缺口达4.8万吨,但该企业在6月23日提前履约。另外355家管控单位则因为节能减排有方,碳配额富余无需购碳。
未履约企业将受处罚
昨天,市发改委披露了未如期履约的4家企业名单,分别是建兴电子(深圳)有限公司、信成塑胶电器(深圳)有限公司、深圳西满塑料包装制品公司和运丰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周全红介绍:“未履约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如机械、服装、塑胶。”
对于碳排放首个履约年度,深圳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处罚措施,并成立执法队,很有铁腕治理的意味。周全红表示,将责令这4家违约单位于10日前补交与超额排放量相等的配额,并在10日前将违约单位的违约情况提供给企业社会信用管理机构和金融系统征信信息管理机构,同时,通知市、区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停止违约单位正在享受的所有财政资助,违约单位正在申请的财政资助一律不予批准,且五年内不得享受本市任何财政资助。
企业应加强碳资产管理
在此次履约过程中,包括中兴通讯、欧姆龙在内的知名企业履约较积极,不少企业还通过碳交易市场将富余的碳额度“卖”出去,从节能减排中获利。周全红表示,深圳即将启动针对完成履约义务的企业的资助,相关资金已落实,规模为1亿元,重点扶持这些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与此同时,深圳还将联合多家银行,企业的碳配额可在银行质押贷款。“我们要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能带来真金白银,碳也是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