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世界而言,目前“碳交易”还是一个新市场,如何建立完善稳定的碳交易体系是不少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的课题。昨天下午,在本届“碳交易论坛”上,远道而来的10余位嘉宾共同开展主题为“国际碳交易体系的实践与经验”的研讨会,分享和探讨各地碳交易体系的建设经验。嘉宾们纷纷表达对深圳碳交易发展的希冀,并为它的建设建言献策。
“要建立一个交易所,最重要是必须有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开放的治理结构和一个国际化的平台。”美国洲际交易所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杰夫说。
黄杰夫认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已经服务全国的实体经济二十多年,从深圳的证券交易所借鉴经验,碳交易所可以实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标。
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环境市场项目主管约什·马格里斯深入介绍了加州的发展经验,并建议,在进一步开发低碳技术的同时,要开展不同系统之间的合作。“发展低碳生态,深圳不想失去原本好的经济地位,企业的经济利益不愿受到影响,加州也有同样的忧虑,在这点上大家可继续探讨。”他认为,低碳项目的透明性、碳积分贸易等方面都是加州和深圳将要面临的挑战。
约什·马格里斯还认为,美国加州、深圳,还有世界上其他碳交易系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但在如何更好地使用资源方面,深圳有非常大的创新型做法,值得加州学习。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建设自己的碳交易平台和体系,深圳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副总裁葛兴安介绍,深圳的碳交易体系是基于深圳实际的情况,并结合世界各国的经验和优秀做法而建立的。深圳主要借鉴的对象是欧盟,他介绍,在配额分配的方法学方面,深圳直接达到欧盟的第三个阶段的分配方式。同时,深圳的整个信息化系统也主要借鉴欧盟的经验。
葛兴安还说:“我们从加州也获益良多,从政府调控市场、价格的被动到避免欧盟某些碳市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政府储备等等,这方面都有所吸收。”此外,在建筑碳交易方式,深圳初期准备学习澳大利亚固定价格的购买方式。
深圳综合开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治理结构上看来,深圳目前仍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发展碳交易市场是目前发展所需要并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