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技术应用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国际能源署候任署长:没有中国全球减排只是口头承诺
作者:admin来源:环球网阅读量:时间:2015-07-15

“我想中国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全球清洁能源的领导国家。没有中国的加入,所有的国际减排目标都只是口头的承诺。”

2013年,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曾对媒体表示:“如果我不得不选出3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国家,那么我的答案是中国、中国、中国。”到了今年2月,比罗尔博士已是国际能源署历史上首位全票当选的候任署长。2015年7月14日,在国际能源署与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和主办的《2015世界能源展望》之能源与气候变化特别报告中国发布会上,以扎实的能源经济研究功底著称的比罗尔带来了2015年全球能源市场最权威的战略研究报告。

自1974年国际能源署为应对石油危机而成立以来,41年的时间里全球能源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办主任涂建军表示: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能源消费迅猛增长,目前IEA成员国在全球能源消费的占比已经不足一半。根据IEA的展望,如果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构成不发生大的变化,20年之内,这一比例更将下降到1/3以下。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也有着自己的挑战。“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约1/3的天然气依靠进口,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雾霾也成了空气质量新常态。”在各国均做出了减排二氧化碳承诺的背景下,中国将在全球减排行动中发挥何种作用?中国能源格局的未来又如何解读?法提赫·比罗尔博士给出了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图景。

没有中国的加入,所有减排都是口头承诺

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已经为期不远。追溯历史,比罗尔指出,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办的气候大会是一个失败。“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各国对解决气候变化挑战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但没有就谁应该负责达成一致。”对此,比罗尔明确指出:“在过去的150年中,发达国家应该就全球气候变化负主要的责任。”

谈及未来,比罗尔表示,国家承诺的落地,也需要企业层面的大力推进。“企业必须做出一些投资,尽管不一定会带来期望的回报,但在减排上做出义务性质的努力是必须的。现在,导致气候变化的相当部分的排放物都来自油气公司,如果不让油气公司参与到气候变化应对的过程中,则不少问题将无法有效解决。”事实上,比罗尔认为,为了使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各国的企业可以设立短期的峰值目标。更重要的是,全球的减排需要中国的参与。“我想中国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全球清洁能源的领导国家。没有中国的加入,所有的国际减排目标都只是口头的承诺。”

中国新能源投资超过美欧总额

对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既有贡献,比罗尔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没有中国,就实现不了今天全球在清洁能源发展领域的成就。”他指出:全世界在过去5年中40%的新增清洁电力都是在中国实现的;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就比美国和欧洲的投资总额都要高。在会后的专访中,比罗尔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中国的政府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动,中国的环境会变得更加清洁,对其他国家的依赖程度也会有所降低,清洁能源也可以让城市发展变得更加可持续。

毫无疑问地,展望未来,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内的清洁能源发电终将达到世界能源消费的首位,比罗尔表示。“未来,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速会逐步下降。随着交通、汽车能效的提高,石油需求将趋向平稳,天然气将成为全球唯一稳定增长的化石能源,包括中国、印度等主要能源消费国在内,煤炭的消费将会大幅下降。”

未来原油价格难以急剧上涨

事实上,太阳能发电的价格已经较5年前大幅下降,而未来5年的价格也依然会保持下降的趋势。当问及可再生能源价格的降低是否会影响到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时,法提赫·比罗尔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尽管全球能源消费都在慢慢向清洁能源转变,但石油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能源载体。“因为石油主要用于运输、汽车、飞机、轮船等等,还没有找到可以在运输部门找到能够经济可行大规模替换石油的新能源。目前的新能源主要用于发电领域,但全世界绝大多数的汽车仍然由石油驱动。”

对于石油进口的依赖对中国而言可能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比罗尔指出。“未来,中国的石油进口将会持续攀升。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会买车、坐飞机旅行,因此中国需要更多地进口石油——尤其是从中东国家。我担心,这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将会是长期性的结构性难题。”对于全球原油价格的走势,比罗尔的判断是:“除非出现预期之外的地缘政治动荡,石油价格在未来相当的时间内不会快速上涨。”

中国能源专家热议IEA观点

中国能源领域的各界专家也对国际能源署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指出,在碳排放的峰值上,欧洲国家实际上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美国在2010年达到峰值,而发展中国家能否在2030年达到峰值仍然是个未知数,“如果这意味着未来峰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这种结论将有待商榷。”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冀指出,事实上“中国能源的很多政策措施与IEA的报告是重合的。”但不容忽视的是,研究能源的格局也必须看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也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邹冀指出:“假设中国的中产阶级规模有1到2个亿,他们需要住房、旅行,对于能源有着很强的消费含义,而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大。”同时,尽管目前的碳排放还是以制造业为主,但“根据欧美的经验,建筑和交通的部门排放会上升。”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则指出,尽管“消除化石能源补贴是美好的愿景,但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某个具体国家,降低补贴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困难。”“现在,所有中国政府的文件都已经明确可再生能源将是大力发展的方向,唯一的问题就是未来如何将发展规划实实在在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