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技术应用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访谈:建立全国碳排放市场正当时
作者:王海霞来源:中国能源报阅读量:时间:2015-03-04
   日前,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表示,我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碳市场。这意味着,明年,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从当前的7个试点城市推广到全国。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那么,业内人士如何看待发改委这一政策导向呢?就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CDP中国项目主任李如松和安永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唐嘉欣

   作为国际著名非政府机构,源于英国的CDP掌握着全球最大的关于气候变化、水和森林风险的信息数据库,并通过影响商业投资流向等方式,将这些数据信息变为减少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力量。而安永作为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也正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拓展在华业务。

   中国能源报:请问对中国将在明年开启全国碳市场的消息,两位觉得是不是来得太快了,毕竟,到明年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中,最早建立的也只运行了4年时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足以支撑一个全国范围的碳交易体系么?

   李如松:的确,碳交易市场是系统的工程,我国现行的地方试点还只是点状的,没有形成体系,但是,这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个人认为,建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还需要多方参与,不可能只有政府部门、各地的碳交易平台还有买卖双方企业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至少还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而当前,地方的试点中只有北京、深圳等地有碳排放相关的地方法,更多地方只有一个地方法规或者空缺。另外,在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方面,各个试点都需要具体完善。各个试点也普遍存在着流动性不足、碳交易体量小等问题。

   但是,我认为这7个试点给我们带来的正面的东西特别多,这是中国首次将碳交易的平台搭建起来并有实际的交易,是历史性的突破。它们都借鉴了国际经验,也都有各自的突破,比如,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引入了国际资本,北京环境交易所还允许个人买碳的行为。

   唐嘉欣:纵观全球已建立的碳排放市场,在建立初期都存在诸多问题,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至于明年是不是最好的时机,我们很难做判断。但从我个人同企业接触的实践来看,碳交易试点建立几年来,中国企业应对碳排放的意识提高了很多。从积极方面来看,中国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碳交易能够带来的价值和潜在的风险;但更多的企业还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碳资产,并将碳资产管理上升到公司运营或者战略的层面。

   中国能源报: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有些行业,如冶金、有色、建材等行业的运行状态并不好,而它们又被划为首批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行业会不会因为要花钱来购买碳排放配额而雪上加霜?或者说,在经济新常态下,如果平衡经济发展与控制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李如松: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我国经济来说显得更加重要。道理很明显,既然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被证明无法持续下去,我们就应该来提高工艺、改进管理,朝着更高效的生产方式转向。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行全国碳市场是绝好的时机,因为人们更注重如何少用资源,少影响环境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好的产品。

   唐嘉欣:的确,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我们就更应该重新去思考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企业不应该把节能减排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应该把它当作重新思考发展方式的良机。而碳交易体系本质上是企业之间进行利益重新分配的途径,如果企业能有效地管理碳资产,就可以通过碳交易来制造更多的盈利空间。作为一个战略咨询机构,安永也可以帮助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探寻“再出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