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利宁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利马召开,如何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是其重要议题。在农业社会,地球碳循环是自然碳平衡,进入工业社会后人为碳排放增多,而且多是不可逆碳排放,使得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碳排放空间越来越小。为了平衡不可逆碳排放,就一定要开发出不可逆碳固定技术和产业,以将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我们如何在日益缩小的碳排放空间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中国的专家学者从中国的碳排放历史责任和现实义务出发,提出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低碳发展战略,即逐步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这是一种“省着吃”的战略,但再怎么省着吃,无非是多吃几日,早晚还是吃光。根据相关研究,中国的碳排放空间到2050年将被“吃光”。
因此我认为,中国应该制定一个积极的碳再平衡战略——以碳再平衡为终极目标的低碳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含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降低碳排强度的过渡时期,旨在为向下一阶段迈进争取时间;第二阶段则是以碳再平衡为终极目标的战略选项。
要实现以碳再平衡为终极目标的低碳发展战略,需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第一,电从哪儿来——核电:现阶段,煤电在中国的主力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但我国的煤电不仅标准煤耗居于世界前列,且综合热效率是世界最高的。所以,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和从容不迫地向核电为主,煤电和清洁能源为辅的时代过渡。
第二,煤到哪儿去——煤化工:变燃料为材料,“煤头”替代“油头”在技术上可实现。在现阶段主要发展煤制气和煤制油的产业准备基础上,未来主要通过延长烃链发展后端产品,即塑料和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新材料。这样既控制了不可逆碳排放,又避免了对石油的依赖。
第三,汽车和农机靠什么驱动:纯电动是主流,在这方面,我国既有技术和资金,也有市场。率先在对续航力要求不高的公务用车、公交车和农机农用车上加大应用力度,以市场规模促进技术成熟进步和成本大幅度降低。
第四,不可逆碳固定技术和产业:即使到了核电时代,不可逆碳排放仍会存在。为了维持碳再平衡,必须有不可逆碳固定技术和产业。研发使二氧化碳转化为不可自然降解的物质或材料,变废为宝,将成为一个战略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