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技术应用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贵州省新区积极推进环保工作
作者:岳植行来源:中国环境报电子报阅读量:时间:2015-01-22

  在贵州省贵阳市与安顺市之间,有一个湖光山色优美的新区,从成立至今短短1年的时间,到位融资金额高达335亿元,经济腾飞的同时却仍保持着最初“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的素净风景,这便是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州省贵安新区的现状。

  近日,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在贵安新区召开,发布了《直管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贵安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对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进行动员部署,开创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生态保护进入新的阶段。

  贵安新区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近93%的面积位于贵阳市主要饮用水水源上游,近72%的面积位于红枫湖汇水范围,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和脆弱。在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贵安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国务院赋予贵安新区的三大战略定位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并要求建成国际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

  “所有的建设项目不能与《方案》相违背。”这是贵州省委常委、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秦如培在大会上明确提出的原则。《方案》公布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 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建成,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全面完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各项目标和指标,以“山水之城、田园之都”为形象定位,采取低冲击发展模式,成为国家和西部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综合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是贵安新区建设时的宗旨,湿地、地表河流域、自然风景区分别占到这里总面积的24%、80%、24%。贵安新区是贵州省天然的生态屏障,动植物资源丰富,也是贵阳市居民生活用水最主要的水源地,有着贵阳“大水缸”之称。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敏感区域位置,一方面让贵安新区可开发空间受到限制,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为新区打造美丽山水田园城市提供了天然本底。走“绿色崛起”的后发赶超之路,构建“三生融合”的城市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创建国家级绿色低碳新区。当前,正重点编制实施《贵安新区低冲击开发模式导则》、《贵安新区生态红线区域划定技术方案》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规划,把城市建设融入自然,围着山转、跟着水走、显山露水,让城市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精心打造由山川、湖泊、绿廊与城镇组成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样板,建成诗意般栖居的“东方瑞士”。

  自贵安新区成立以来的招商引资签约项目中,涉及大数据及关联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一系列“绿色”项目就占了80%以上,关闭了直管区内21家砂石厂和仅有的两家煤矿,搬迁污染和落后产能企业105家。

  “五区为底、八廊通联、山城相嵌、景观通贯”是《方案》里总规构建的生态绿地系统,“一湖五库四河多点”是区域水湿地网络设置,“五区、八廊、百园”、 “十河、百湖、千塘”的工程将把这里打造成显山露水,素净典雅的特色新区。《方案》要求确保到2020年直管区湿地保有量要达到1700公顷。建设高标准全覆盖的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场、垃圾处理和跨区域流域尾水排放等配套管网环保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全面建成湖潮等5个污水处理厂和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将抓紧开工建设截污沟和生态砂基产业园等项目,全面推进生态砂基透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建设。

  同时,贵安新区将继续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和石漠化及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生态环境工程,以保护环境空气质量为中心,开展大气污染预控预警和联防联控,实施能源改造和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在3年内全部清除燃煤用户;对工业烟尘、粉尘和施工扬尘污染监管控制,严格新车准入和尾气排放控制,城市公交全面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努力消除城市扬尘污染。抓紧编制实施《贵安新区直管区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探索建立节地、节材、节能和环保的绿色建筑体系。大力推进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争取尽快将高峰镇列入国家级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录。同时,加快构建生态安全监控体系,提升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能力。总体确保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2%以上,石漠化治理累计完成5500公顷,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占比达到95%,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52%,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0%。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造成的。目前,贵安新区正在加快编制新区产业发展引导目录,建立产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构建以大数据、节能环保新能源材料为重点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力争2015年开工建设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开展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开发和研究,推进成果就地转化与示范。加快建设富士康、中节能等环保产业园,争取建设成为集研发、孵化和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基地,打造“科技绿谷”。探索推进环境服务从政府公共服务中分离,形成环境服务产业化。

  “不要捡到篮子就是菜,不加选择地发展产业。”这是贵安新区在建立有利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道路上的积极探索。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立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抓紧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发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

  一是从产业准入关口入手,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探索制定直管区四大功能区域产业“负面清单”,引导和鼓励功能区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二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投融资政策须有明确的生态环保导向,加大对生态环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推进排污权抵押贷款、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项目资金倾斜支持,争取将新区整体纳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三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引导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落实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国家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政策,鼓励节约用水、用电、用气。

  现在,贵安新区新建的湖潮、龙山、马场、南部等4个污水处理厂正处在最后的调试阶段,即将全部达到试运行条件,建成后,出水水质均可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共可承载约66万人口的污水排放。在经济发展杨帆起航的同时,碧水蓝天一直陪伴在新区百姓的身边,徜徉在湖光山色里,是贵安新区最美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