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县按照重庆市环保“五大行动”总体部署,结合县委、县政府“十二五”生态环保规划,认真制定并深入推进环保“五大行动”实施方案,把环境建设作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战略手段,不断加大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力度。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多还"老账",不欠"新账",努力实现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秀山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该县通过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开拓出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
让天空更蓝:给黑烟扬尘戴上“紧箍咒”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秀山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2年超过336天,蓝天指数高达92%以上,今年1月至9月,秀山县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天数业已超过242天,维持了连续3年的优良成绩,在全市位居前列,空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稳定达标。
“近两年来,秀山县城空气质量稳中趋好,与我们大力开展"蓝天行动"不无相关。”秀山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的蓝天,该县加大了对扬尘黑烟源头等大气污染现象的联防联控,全面开展扬尘控制示范道路、扬尘示范工地、基本无煤场镇的创建工作,有效开展混凝土搅拌站扬尘整治、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餐饮油烟治理等工作,给黑烟扬尘现象戴上“紧箍咒”。
加强煤炭燃烧的粉尘污染的管控是近年来秀山县推进“蓝天行动”的举措之一。据了解,该县加强了对燃煤企业的管控,城区新建项目原则采用天然气、电、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禁止新建、扩建、改建使用燃煤、重油、渣油等高污染燃料设施的建设项目,禁止新建、扩建、改建烧结砖瓦窑企业。鼓励工业企业特别是使用清洁能源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对不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实施环保搬迁。通过实行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业,促进了企业改进生产技艺提升效能,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不仅如此,该县环保、建设、市政、交通、国土等部门联合行动,制定扬尘控制执法方案,大力控制道路扬尘污染。加大开展密闭运输的联合执法监管力度,健全扬尘控制的考核机制,每月检查冒装撒漏、带泥上路、无证运输和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的运渣车。同时,强力推进扰民严重的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确保油烟污染物达标排放。此外,为避免扬尘,该县还大力减少城市裸露地面。实施城市裸露地绿化和植树种草,建设都市生态林、滨河公园、社区公园,减少城乡结合部裸地、荒山、荒坡。控制大面积裸露地。
“以前在街上走一圈鼻子都是黑的,现在明显感觉到空气质量在改善,享福的是广大市民,所以我们很支持。”秀山市民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让水更绿:从源头上装上“过滤网”
随着秀山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负荷和环境容量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该县水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水污染治理,重点在源头上。”近年来,秀山县在次级河流治理中,加大了对水源地的治理和保护,从源头上装上“过滤网”,打造“放心水、平安水、生态水”。
在钟灵水库和孝溪水库水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中,将在钟灵水库建设人工湿地池1口,排污渠道65米,生态植被带0.9公顷,涵养林0.4公顷;在孝溪水库建设人工湿地池1口,水源涵养林0.5公顷,排污渠道1400米。这些生态修复措施就如同天然的“过滤网”,将极大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提高区域人民生活质量。
不仅如此,该县还重点对工业污水进行源头上的管控。遵循“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严格环境准入, 强化源头控制。加强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秀山县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落实工业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重点开展21家重点工业企业标准化达标工作。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高能耗、重污染企业淘汰力度,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工作,完成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综合整治任务。
同时,该县除将3个街道污水、垃圾实行统一集中处理外,还以镇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为目标,持续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从2013年起,计划用3 年时间完成24个镇乡污水设施建设,实施21个撤乡并镇后的场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形成又一个“过滤网络”。2013年全县建成11个镇乡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今年新建的8个镇乡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和管网工程正在加速推进,预计12月底完工并投入试运行。
“水污染治理只是一个方面,为求治理成效,防护更应跟上。”秀山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坚持“防”与“治”结合,变短期行为为长效机制,才能确保整治成效。据了解,该县全面推广次级河流“河段长”负责制、“双目标”长效机制,按照“河外截污、河内清淤、中水补给、生态修复”的思路进行河流治理。同时,加大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完善次级河流的日常巡查、水质预警、污染反弹快速处置等常态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让家园更宁静:让群众睡上舒心觉
“以前在家里,屋子外面的各种噪音就像交响乐一样。”家住秀山人民路的居民谭先生打趣地说。去年,他家顺利住上了崭新的电梯公寓,还以为从此以后能安安心心地生活了,没想到烦恼的问题却来了。
原来,谭先生家靠近城市主干道,白天车辆的噪音颇大,对面的工地建筑噪音也不绝于耳。到了晚上,楼下的烧烤夜市又摆了出来,各种噪音轮番轰炸,让他家叫苦不迭。然而,随着“宁静行动”的实施,这一问题得到了缓解,夜晚的游摊不见了,工地的噪音和道路的噪音也小了许多。“现在终于能够睡上舒心觉了。”谭先生说。
随着近年来秀山县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区聚集,商业、文化、社会娱乐等活动增多,各种噪音扰民声源复杂,随机、点多、面广,难以规范管理。特别是城区晚间临时餐饮、娱乐等居民活动快速增加,如“夜啤酒”、街头娱乐、广场健身舞声响过大等扰民现象日益突出。
以敏感区域治理、社会监管为主线,以实施“三减一防”,即减少社会生活噪声、减缓交通噪声、减少建筑施工噪声影响,开展噪声源头预防为主要任务,制定针对性的城区管理、社会规范和工程措施等,缓解城区活动伴随的噪声与群众期望更加宁静舒适、提高生活质量之间的矛盾。
去年开始,秀山县在县城展开“宁静行动”,预计总投资990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投入4067万元。强化部门齐抓共管的城区噪声防治体制和机制,通过法治建设和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形成群众自觉维护的城区“宁静”的社会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公共秩序管制、环境保护等职能部门对城区噪声源头的控制作用,通过加强城区规划布局、环境准入控制、社会管理、群众参与等措施,减少新噪声源的产生,继续完善社会生活噪声管制,加强机动车禁鸣管制,降低城区一般社会活动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此外,该县还大力实施住宅立面和节能改造的隔声窗工程、道路降噪绿化带建设工程,低噪声路面改造等措施,从整体上进一步降低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程度。严格夜间建筑施工的管理,基本消除城区夜间噪声扰民污染源。
目前,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治理,秀山县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明显改善,与2006年相比,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由62.3分贝下降到目前的53.7分贝,区域声环境质量达二级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
让大地更绿:为城市点缀绿色“明珠”
“现在吃完晚饭,在公园里头转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心情特别舒畅。”家住中和街道的居民胡女士之前随儿子到主城居住,去年回到家乡秀山后,每天晚上和老伴在县城的公园里散步已经成为了她的固定“课程”。
而胡女士只是秀山县推进“绿地”行动受益的众多秀山市民之一。近年来,秀山县加大了县城及周边生态绿地建设,先后完成秀北大道、渝秀大道、花灯大道、白沙大道等绿化景观工程以及滨江公园、凤凰山公园、义州街社区公园、七星街心花园、东大街社区公园、凤凰新城中央公园等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共创建市级“园林式单位”5个、市级“园林市街”5条、市级“园林式小区”2个和市级最佳绿化单位1个。这些绿化工程点缀在城市中,形成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生态宜居城市系统。
近年来,秀山不断营造城市开敞空间,大力实施城市森林工程和园林绿化建设,建成武陵广场、中和广场等城区广场,新增城市广场 10.3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765亩,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2平方米,全县城区绿化率已达38.81%,绿化覆盖率达4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56平方米,这几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园林县城的标准。
“我们将通过"绿地行动",改善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化人居,在全县形成良好生态屏障,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优良的生态产品。”秀山县环保局工作人员说。从2013年至2017年,秀山县将陆续投入资金5.58亿元推进“绿地行动”的全面深化,将有力促进该县生态系统内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逐步优化,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区域生态系统,带来经济、生态和社会领域显著的效益。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达到社会发展成效卓著,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明方式转型,全民生态文明素养逐步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让田园更美:为山村穿上生态“新衣”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描写的景象已成为秀山县清溪场镇龙凤村一景。这里农房规整,道路平畅,井井有条,垃圾归类,废水入网,一改过去农村“脏乱差”,已是一片新的现代新农村景象。
“不仅城市居民要享受到优质的生态环境,农村群众也要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成果。”秀山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秀山县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环保监管能力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
为突破这一瓶颈,提升农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近年来,秀山县加大了统筹城乡生态保护力度,逐渐改变生态环境保护重城轻乡局面,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开始向农村延伸,逐步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据悉,该县着力建设村镇保洁队伍,逐步将农村垃圾纳入市政垃圾收运处置系统。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清洁工程”为重点工程,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设置垃圾垃圾箱、垃圾中转站、垃圾运输车,对垃圾进行收运处置,促进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堆放、分类处置和源头减量。
同时,还将严格畜禽养殖区划管理,有效控制布局性污染;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日常监管,鼓励畜禽养殖场自建有机肥加工车间,引导商品有机肥厂建设。到2015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清运率达到5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率达到85% 以上。
在未来几年,秀山县还将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原则,以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促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以县级为主体的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与运管投入机制,加强镇级环保机构和运管队伍建设,明确农村环保设施运管责任。
此外,针对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的特点,秀山县还特别注重创新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形式,科学引导、激励公众广泛参与,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普遍提高,使生态农村这一理念深入到农村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