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的外墙和过道都装饰着绿色植物,工作人员可以在这里歇息聊天。
这是深圳国际低碳城城区的环保节能灯。
深圳国际低碳城将以低碳环保的理念改造旧村落。
城市和自然相融合的“双手掌”空间结构,山水环绕,打造碳汇网络空间;从客家围屋村和岭南地区特有的骑楼中找灵感,进行微气候优化,让气温更舒适;步行5到10分钟可满足吃喝玩乐等生活需求……生活在未来低碳城,将会很惬意。
国际低碳城规划设计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低碳城市规划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专家咨询会上,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吴晓莉解读了深圳国际低碳城系列空间规划,从碳汇网络、微气候优化、绿色建筑、低碳市政和低碳交通等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座面向未来之城的美好生活图景。
关键词:网状碳汇空间
绿廊有机连接山水环绕
吴晓莉说,国际低碳城分为1平方公里的启动区,5平方公里的拓展区,还有53平方公里的国际低碳城的全域范围。
打造碳汇网络,是希望合理挖掘潜在的绿化空间,并且减少城市的能耗。低碳城的北面、东面、东南面三面环山,中间还有三条河穿城,在整个规划中,这些自然景观将会保留并加以利用。绿地、湿地,形成指状的绿廊,通过绿廊将南面和北面的山体进行有机的衔接。绿色“双手掌”的结构,让城市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立起一个呼吸的空间。
在碳汇网络的相关规划中,被污染的丁山河的生态廊道将修复,成为碳汇网络当中一个主轴。另外,将构筑一些连接丁山河滨水生态景观和外部生态绿地的廊道,将目前比较分散的公园绿地、河道打造成一个网络状的碳汇空间。
关键词:微气候优化
从围屋和骑楼找灵感
“坪地夏季主导风向是东南风,希望能够利用好这个主导风向,在整个的空间布局上有所作为。”吴晓莉说,已从坪地当地的客家围屋村,找到了一些可以挖掘的好的措施和手段,将通过优化微气候,促进能耗和碳排放的减少。
吴晓莉分析说:“客家围屋村典型的特征就是背山、面水,即使没有自然的水体,也会自己挖掘一个池塘。在客家围屋里面,采用梳式布局,建筑都是行列的排放,留出了中间的冷巷,这种巷道往往是顺应了夏季的主导风向,并且跟水体是保持垂直的关系。客家围屋的天井,可以减少太阳的照射。从客家围屋的布局中受到启发,我们也希望把它应用到生态低碳城的规划中。”吴晓莉说,在启动区中,就留出了一些冷巷。建筑密集,中间的巷道不宽,这样就能较好地遮挡了太阳辐射,形成了较大的阴雨区,有效降低了温度。形成了温差之后,可形成热压通风,改变了局部的微气候,可有效降低温度。另外,这些建筑以围合式为主,形成一些天井,也会达到降温的目的。
吴晓莉说,在未来的低碳城,会出现岭南骑楼式的设计。广东的骑楼能够遮阳遮雨,形成一个舒适的、全天候的户外交往空间,它还可以人车分流。另外,从土地利用开发上,在骑楼下面可形成一个灰空间,在上面可以利用街道上空拓展一些居住空间。深圳用地资源很紧张,拆迁成本高,骑楼式设计,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间。
关键词:低碳交通
步行5到10分钟可吃喝玩乐
据介绍, 在未来的低碳城,绿色建筑形成四大绿色板块,由18大绿色系统来支撑,由深圳建科院参与主导。启动区已经启动的两个比较大的绿色建筑的改造项目,一个是客家围屋的改造,还有一个是现有厂房的改造。
吴晓莉说,在低碳市政方面,首先,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是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第三是关于废弃物的管理,从源头上进行减量,做无害化处理。
在启动区,将会形成9.3公里的再生水管道,2.1公里的生态补水专用管道,还有补雨水处理、垃圾收集等设施。
吴晓莉说,在低碳交通方面,为鼓励人们尽量选择低碳生态的出行方式,将规划构建5到10分钟的步行单元。在低碳城中规划有两条城际铁路线,还规划了有轨公交BRT和常规公交,以及绿色的慢行系统,形成了一个低碳的交通体系。
在依托轨道站点、地铁站点形成的复合中心,步行5分钟,基本能抵达零售、餐饮、文化娱乐等场所。如果把步行范围扩大到500米的半径范围内,低碳服务内容会更多,有经济型酒店、医疗保健中心、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