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市最繁华的CBD珠江新城出发,驱车往南不到15分钟,一过番禺迎宾大道不远,左手边就出现一片造型现代、小巧精致的楼宇,园区外立着醒目的标识——番禺节能科技园。园区的负责人杨锦链告诉笔者,节能科技园建立于2002年,园区以“绿色、低碳、环保”为主题,实行“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研发销售在园内、生产车间放在园外)的开发模式。与传统工业园区单一主体建设、单一主体使用的模式不同,该园区针对新兴企业“用地难”、“融资难”的实际困难,以产业为依托,以地产为载体,以代建办公场所为切入点,通过投资建设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吸引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进驻,实现了土地整体开发与运用。目前,园区吸引了700家(60%为外地及外资企业)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技术企业进驻,取得科研成果1500多项,孵化出中海达、海大集团、新太科技3家上市企业。2011年园区产值规模220亿元,土地平均亩产值5000多万元、利税14亿元。番禺节能科技园成为广州市推动产业升级的“硅谷”,也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典范,仅在番禺区就有清华科技园等一批走“小而精”节地模式的科技园区。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命根子。过去靠牺牲土地换发展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如何通过节约集约用地破解保资源、保发展‘两难’问题,是共同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土地行政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城市的经营者、建设者和管理者,规划建设一个生态、健康、美丽、幸福的城市,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广州的土地家底不富裕,资源禀赋不足,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资源账”。根据今年初市国土房管局的摸查情况,2011年广州市土地总面积7246.6平方公里,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含直辖市)中,土地总面积位列倒数第6,单位土地人口密度为1752人/平方公里,仅次于深圳、上海,排全国第三位,土地利用强度已达到22.8%,距离国际通行的30%的城市生态宜居警戒线只有7.2个百分点,大约520平方公里的用地。最近10年,每年新增建设用地38.6平方公里,就是不到2年就会拓展出一个改革开放前的广州(当时广州建成区的面积为60平方公里)。按照这样的资源消耗速度,广州很快将突破生态宜居警戒线,很难为子孙后代保住蓝天、净水和沃土。”该负责人强调,“作为一个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特大城市,广州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的精神,不拼土地、不拼资源,采取有效、有力措施,走出一条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精明增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两约”用地工作,通过精心部署、层层动员,形成一套完整的“两约”用地政策体系。近年来,广州市先后出台了《广州市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各区(县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等,成立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将“节约集约”指标列入全市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建立起以土地产出率为指挥棒,包括规划标准控制、政策激励约束、评价监管考核等内容的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据了解,过去我市的土地管理是“大家用、一家管”,形不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形不成转型升级工作合力。现在,通过推进节约集约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建立起土地管理“大家用、大家管”共同责任制,形成以亩产论英雄、以节约促发展的工作格局。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广州市土地产出率(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出)从3.9亿元提高到7.72亿元,增长98%;土地消耗率(每增加1亿元GDP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从7.2公顷减少到2011年的2.6公顷,相比下降64%。
多管齐下:
完整的节地政策框架
广州节约集约政策框架覆盖了土地管理“批、供、用、补、查”各环节,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广州特色的办法。
部门联动,完善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度。在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的基础上,拓展完善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度,建立“大家用、大家管”的土地管理协调机制,以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主持召开的全市国土资源管理联席会议为平台,加强对用地指标分配、土地储备、土地出让、土地执法等土地利用重大事项的统筹,通过提高决策层次和水平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同时,结合简政强区工作,将经营性土地储备事权下放到各区行使,并相应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实现土地储备和出让模式的重大调整,建立了“一个龙头出水、多个池子蓄水”的新机制。
用好“增量”,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广州对新增建设用地实行计划指标管控,新增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重大战略性发展平台和重点民生建设项目的需求,通过管控抑制建设占用生态资源的规模和速度。加强耕地保护,市长与各区区长、县级市市长分别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耕地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将对区、县级市主要领导予以问责。最近3年,广州均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连续3年获得国家耕地保护先进单位。
盘活存量,促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综合运用“三旧”改造、闲置土地处理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政策,促进城乡存量用地、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制订出台了《广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办法(试行)》,通过建立城乡土地的统一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规范、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以出让、出租、转让、转租、抵押等形式合法流转,为吸引好投资、好项目落地集体土地提供了制度保障。按照“应查尽查,应收尽收”的原则,坚决查处闲置土地行为。2010年以来,市属十区共查处闲置土地468宗,面积14.2平方公里,其中,收回闲置土地67宗,面积1.6平方公里;收取土地闲置费1.6亿元。广州是全国处置闲置土地力度最大的城市,最近2年查处、收回闲置土地的面积和闲置费收取金额均位列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总量的40%。
绩效评估,推进产业园区节约集约。产业园区是节约集约用地的重点。市国土房管局一手抓服务,一手抓创新,在严控工业用地规模的同时,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集聚发展。一方面,定期对全市12个开发区(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4家)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科学掌握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萝岗区通过严格审批,建立项目用地“前评审、后评估”制度等制度,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2011年,产业用地产出强度达到12462.24万元/公顷,居全国各产业园区前列。今年3月,该区成为国土资源部宣布的全国第一批节约集约先进模范市(区)。另一方面,为各个园区“量身订做”配套服务,引导各个园区创新发展模式。
科技支撑,实现土地“一张图”管理。按照“技术兴局”的目标,举全局之力加快信息化建设。去年,市国土房管局用8个月时间,建成了集数据集聚、业务监管、远程监控、视频会议、决策支持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广州市房地数据中心。建成了包括遥感影像、基础地籍、土地规划等13类信息的“一张图”海量数据库。今年,计划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地楼房一体的“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内容,形成展示国土房管资源状况的“电子沙盘”,实现“以图管地、以图管房”。推进“三系统两平台”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统一空间支撑平台和多元化的应用平台,实现各项业务网上流转和协同办理。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健全网上服务、互动交流、网上信息受理和反馈等机制,推进土地和矿业权网上交易。全面启动数字广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试运行工作,推进信息成果社会化服务,提高覆盖面和服务水平。专稿
一个面积不到500亩的民营科技园区,10年功夫不到,年产值已超过220亿,培育“孵化”3家上市公司,土地产出效益是传统园区25倍……这就是广州市番禺节能科技园。2011年8月,国家领导人在考察广州期间,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做法。近日,笔者在实地走访时发现,目前这一模式已成为广州推进“两约”(节约集约)用地、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州通过节约集约形成“倒逼”机制,牵住了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牛鼻子,走出了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节地之路”。“节约集约”已成为引领科学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