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相关原文: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4平方米,相当于每人坐拥一个绿色大客厅;绿道总长达2000公里,5分钟可达社区绿道;公园数量800余座,社区公园大量涌现……
天蓝、地绿、水净,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民生标尺,也是每个市民对幸福家园的美好愿景。近年来,深圳以“生态立市”为引领,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全市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新途径,稳步向生态文明城市目标迈进,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座新兴城市,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深圳这座城市“大”与“小”的矛盾日益凸显——深圳是产业大市、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同时也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承载力已经严重透支,资源环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环境压力倒逼深圳转型发展。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7年,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提出打造最具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理念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旋律。
为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将49%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明确规定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绿地外,禁止开发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了空间。
有这样一场一年一度的特殊考试——“环保大考”,在深圳已坚持5年。自2007年开始,深圳推出环保绩效考核新机制,每年一度对全市各区、与人居环境相关的政府工作部门以及与环境污染治理有关的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环保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评审年度考核等次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同一道“紧箍咒”,考核工作引导了被考核单位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执政观念和经营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在绿色理念引领下,生态创建逐渐成为全市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自觉行动,逐步由市、区级延伸到街道、社区、工业园、旅游区等各个层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细胞”:盐田区依据自然环境条件优势,围绕“蓝色盐田”的主题,突出海洋保护、生态旅游特色,彰显滨海生态区特征;龙岗区围绕绿色大运主题、依托大鹏半岛生态资源库,狠抓城市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山海龙岗、生态家园”……
城市绿化水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深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05%,绿地率39.16%,构建了“森林(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各类公园总数达800余个,成为全国公园最多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