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业十二五频提建筑节能
作者:admin来源:东方早报阅读量:时间:2012-12-14

    “绿色建筑或成地产新增长点”

  “绿色地产可能成为新的地产附加价值增长点。”

  12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绿色商业地产和酒店峰会”上,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作出上述表示。

  话音尚未完全落地,12月12日,中国政府网挂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多处提及建筑节能:“合理引导房地产领域的外资投向,鼓励外资投资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绿色节能环保建筑的建设”,“大力推广(房地产业)建筑节能服务,培育节能技术服务市场”。

  “‘十二五’开始,住建部主要抓绿色建筑,有个观点是千军万马搞绿色建筑。从现在开始,绿色建筑已经走向半强制性,政府财政投资的项目必须纳入绿色标准的体系内,这个大趋势已经形成。”谭洪卫称,目前已有很多大型房地产商跟高校挂钩,把地产项目拿出来,投入到绿色标准体系里。

  根据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建部)今年4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商业地产

  “这几年我们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在民生领域,能耗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有一个爆炸式的发展。”谭洪卫称,中国的建筑能耗占总能耗比例非常大,如果不做好绿色建筑前期能效工作,可能会留下很大负遗产。

  “绿色商业地产和酒店峰会”联合主办方TV南德意志集团称,根据住建部数据,中国建筑(3.37,0.01,0.30%)物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例接近30%。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吴广明进一步说,如果把建筑原材料等包含在内,建筑行业的能耗占比要超过50%。

  建筑行业能耗占比高的背面,是绿色建筑的市场想象空间。

  关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实施意见》有这样的表述:“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据介绍,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镇节能建筑仅占既有建筑总面积的23%。

  不仅是公益性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商业地产也被视作这波绿色建筑潮的可能主角之一。谭洪卫称,商业地产不是单体建筑,可能是建筑群,甚至是区域性的,未来可能跟国家生态园区、低碳社区等规划对接,将来或会形成一个趋势。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交通研究所副所长刘惠萍介绍,建筑物最大耗能主要在采暖、制冷和通风环节。刘惠萍建议,商业地产和酒店建设绿色建筑,可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指在用户端或靠近用户端的现场,独立输出电热冷的系统,这个系统既可发电,也可利用余热来制冷供暖和供应热水。这样能源一次利用率就较高了。”刘惠萍解释道。

  成本问题

  发展绿色建筑的门槛之一是成本。

  “谈到绿色建筑,大家可能很担心增量成本问题。在增量成本里,节能技术占据大部分。并且,不同的技术占的比重不同。”谭洪卫说。

  “打造绿色酒店时,成本主要在前期节能改造和设备的投入上,的确有一定成本压力。”喜达屋集团资深项目经理郑添辉称,由于酒店客户对舒适度的要求,有时节能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中国企业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普遍存在一些忧虑。”T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高级副总裁沃尔夫冈·贝尔(Wolfgang Hübl)说。

  TV南德意志集团是德国一家提供能源审计、绿色建筑咨询、碳减排等服务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在中国有着多年的绿色建筑评估认证经验。

  “在德国,绿色(建筑)投资回报期是10年左右,而中国业主希望第一年收回成本,这是不现实的。”沃尔夫冈·贝尔说。

  中国在进行政策设计时,已意识到成本问题。《实施意见》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2012年的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

  “除了国家的奖励,地方还有配套,基本上这些补贴和配套可以把增量成本的一半给抵消。”谭洪卫说,剩下通过其他激励机制,慢慢减轻增量成本的负担,推广绿色建筑。

  修订版建筑“绿标”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建筑节能服务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

  当下,中国绿色建筑使用的评价标准是2006年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下称“绿标”)。相关修订工作已启动——2012年9月,住建部网站挂出“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科技司关于对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

  谭洪卫解释,之所以要修订“绿标”,是因为该标准2006年制定时很仓促,很粗糙。而国内在使用美国LEED标准(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时,也存在不适用国情的情况。

  “原来的标准在评价建筑时,只关注运用哪些技术,用何种能源。接下来要关注实际的东西,如节能效果能否达到,要求建筑的节能量是可验证、可对比的。”同济大学中欧建筑节能培训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永明进一步说。

  张永明还提出,使用建材要提供环境声明,告知材料在整个使用周期里对全球二氧化碳和气候的影响。在节能量上,要由大指标细化到每平方米每年具体的能耗。

  “新标准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要避免盲目的技术堆砌。”谭洪卫说,“原来的打分标准也存在不合理性,比如国家鼓励可再生能源,做了就可以加分。但有些地区本身不具有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条件,这样的评价对它们是不公平的。所以在修订(意见稿)里面,这几项做了重点修正。”谭洪卫称,如果某地区的建筑不具备使用某种清洁能源的条件,在评价时就不强迫使用,新标里会有个公平的评分体制。

  据谭洪卫介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由全国标准走向地方标准,各个行业也有相应标准。

  “医院建筑绿标已出,我想不久酒店绿标也会出来。”谭洪卫建议,实施中要协调好全国绿标和地方绿标的关系,协调好共性和行业个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