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贵阳着力打造低碳城市
作者:admin来源:经济日报阅读量:时间:2015-09-22

  “爽爽贵阳、避暑之都”,是贵阳市精心打造的一张城市名片。近年来,贵阳发挥生态、气候、人文优势,把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作为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社区建设和能源结构调整,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走上了一条低碳发展道路。

  今年4月,贵阳市被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授予“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称号。贵阳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实施“强基工程”“筑云工程”“智端工程”“掘金工程”四大工程。

  推进旅游标准化、国际化建设。通过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及中国科协年会、酒博会、旅发会等重大会展活动,使会展综合经济效益年均增长30%以上。2014年,旅游接待总人次7240.1万、旅游总收入874.39亿元,分别增长20.2%、20%。

  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围绕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推进中铝贵州分公司清镇基地160万吨氧化铝、首钢贵钢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开磷集团煤电磷煤电化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贵阳还在工业、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推进低碳发展。工业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14年淘汰炼铁、水泥、铜冶炼、铁合金等四个行业24家企业落后产能92.4万吨,实现减排二氧化碳43.78万吨。建立节能低碳监测平台,对全市部分重点用能企业、区市县及重点耗能建筑实现在线监测,测算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逐步推进重点用能单位低碳发展。

  2014年,贵阳市已有300辆城市低碳配送车陆续上路营运。贵阳城市配送车使用双燃料动力系统的全封闭厢式货车,可有效减少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贵阳智慧城市配送信息平台也于8月正式上线运营。

  在交通低碳化方面,推广实现在线营运LNG车辆2323辆,气电(油气)混动力273辆,M100甲醇燃料980辆,纯电动小区示范公交两辆。2014年,贵阳市新增气电混合动力清洁能源车辆198辆,每车平均节约燃料达20%以上。此外,还启动《贵阳市快速公交系统(BRT)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轨道交通和BRT建成后,贵阳将形成以轨道交通和BRT为骨干、普通交通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的立体公交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环境,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城市污染。

  在能源领域,贵阳市推进风电资源开发。一期装机容量49.5兆瓦的花溪云顶风电场投入运行,二期装机容量30兆瓦已经开工。该风电场建成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约8.38万吨。通过水电、风电等低碳能源开发,贵阳市电力结构进一步改善,水电、风电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47%。

  在建筑领域,贵阳市加快绿色建筑推广。“贵阳国际生态会展中心”、“中天凯悦酒店”、“中天201大厦”获住建部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贵阳还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2014年,运用可再生能源技术项目共18个,总建筑面积449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296万平方米。积极推动公共建筑低碳化改造。出台《贵阳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全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10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实施了节约型公共示范单位创建工程。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持续增加森林碳汇能力。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持续增加森林面积,着力增加森林碳汇。加大城市绿化建设,运用森林城市和公园城市理念,提升城市生态承载能力。2014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森林蓄积量2108.4万立方米。

  实施“蓝天守护计划”,启动建立大气环境自动检测预报系统,加强水源保护和治理,完成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两湖一库水质稳定在三类。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结合解决“活动空间少”的民生“十困问题”,制定《解决民生十困活动空间少实施方案》,加大新增绿地建设。

  贵阳市连续6年参与并组织“地球一小时”宣传活动。呼吁市民从自身开始,用实际行动,为保护贵阳的美好环境做出努力。在黔灵山公园等7个公园举办“垃圾换水”环保公益活动,有效减少了公共场所的垃圾污染,降低垃圾对大气环境、土壤、地下水源和农作物的污染。

  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台了《贵阳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专项规划(2016-2020)》等,完善规划体系;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借助大学、专业机构等研究能力,打造本土低碳发展研究团队,开展全市低碳发展政策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制度建设,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与水、空气、土壤3个环境质量指标挂钩制度,强化对区(市、县)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和考核监督;充分发挥低碳试点示范效应。在工业、建筑、交通领域开展市级低碳试点,在全市建设低碳社区示范点,推广绿色建筑、实施节能低碳改造、推行垃圾分类回收、传播低碳社区文化等方式树立典型示范,形成全民低碳理念和生态文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