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互联网+”绿色生态任务 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
作者:admin来源:国家节能中心阅读量:时间:2015-09-01

  在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中,互联网发展之迅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出乎科学家和一般人的预料。美国在1980年启动“2000年美国”研究时,没有预测出互联网会发展如此迅急以致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2000年的中国”研究也没有预测到这一趋势和影响。而今,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带来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德国工业4.0显示的技术水平令人咋舌,但智能化如果运用不当后果难以控制,媒体报道的机器人伤害一线工人的事件,为智能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2015年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我国“互联网+”融合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这些领域事关经济发展全局,或贴近人民群众,或创新变革潜力巨大,也是互联网能够发挥关键作用、融合大方向清晰、指导性非常明确的领域。《指导意见》从夯实发展基础、构建包容环境、开拓国际市场等多方面突出保障措施,期望加快形成需求拉动、创新驱动、产业带动、政企互动的“互联网+”发展新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绿色化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概括,覆盖了传统产业绿色化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目标是天蓝水清地绿,既是过程也是结果。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基本途径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目标是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技术工具、是交流平台,说到底是互联网技术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的延伸和融合。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是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培育新的增长潜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化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发展路径问题,需要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随着“互联网+”向产业的延伸,各级政府的有力推广将会使公共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产业由褐色向绿色转变,生态环境更加宜居。搭上“互联网+”平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将形成革命性的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物联网、大数据等深度开发应用将带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技术手段智能化、参与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指导意见》提出的“互联网+”绿色生态任务,主要包括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动态监测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并落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监测是数据的主要来源,数据是研判资源环境形势、预测变化趋势、解决紧迫资源环境问题、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基础。《指导意见》提出,针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要素,利用多维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地图等技术,优化监测站点布局,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体监控系统,逐步实现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和大数据分析。

  在公共财政投入的支持下,我国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发展迅速。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积累了大量信息。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在约7000个重点排污单位安装污染源监测自动设备,开展了国家、省(区、市)、地市三级污染源监测中心并联网工作;2012年环保部启动了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建设。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都建有自己的专业监测系统,一些监测项目持续了几十年时间。另一方面,我国各系统监测数据不全面、不系统;统计口径不统一,公布数据不一致,影响政府公信力;缺乏数据库建设的通用标准,大多数据库没有联网成为孤岛、“死库”;现有信息用户主要是政府,公众获得数据难度大,手续复杂;数据库资源的二次开发和信息服务不够,缺乏对资源环境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和处理预案。所有这些,亟待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能力建设。

  因此,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整合资源加强集成,提高资源环境要素动态监测能力,十分迫切。一是制定规划,明确分工,扩大监测领域,优化布局,形成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主要生态要素的全国统一监测体系,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立体监控系统,提升监测能力。二是整合、集成各级政府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和监测平台,实现互联共享。统一监测标准和精度,构建全国统一的资源环境动态信息查询与服务平台,解决以往资源环境监测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共享的问题。三是建设形成制度安排,加强信息发布平台和系统的管理,鼓励第三方承担相关监测任务,但信息发布应当由权威部门决策,以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是大力发展智慧环保。《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和定制推送,将企业环保信用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提升重点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构建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重视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的公开,完善和提升了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等。然而,智能环保的应用以政府部门、机构或企业的环保信息披露为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后的环保诉求。虽然一些天气预报类APP推出用户随手拍和上传天气情况等功能,但用户参与度远远不够。互联网在如垃圾车运行路线的选择、生活污水的处理等方面,推广应用物联网感知技术还有很大空间。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保感知技术向微型化、生活化方向拓展前景十分广阔。

  因此,发展智慧环保,一是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提升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作用,提高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的交互能力。二是建立环境信息数据互联共享机制,推进区域性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信息数据交互共享标准,并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和定制服务。三是加强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发布工作,将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统一的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四是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提升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将“互联网+”与环保产业的融合重点放在信息发布、互联互通和分享上是不够的,还要以此提高环保装备、药剂和服务水平。例如,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只能将污染物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而污水具有可开发的潜能,可以转变为一个资源、能源工厂。国外已经将“水处理概念厂”付诸实践。例如,戛纳的一个污水处理概念厂,配备4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电板,所发的电除自用外还能供给周围居民使用厂房覆盖上绿色植物,配合戛纳地区海滩风光放置一排蓝色太阳伞,组成一个“自然景观”。这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等5位院士提出的新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构想,目的是满足水质可持续、能源自给、资源回收和环境友好等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