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电能替代促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
作者:王妍婷来源:中电新闻网阅读量:时间:2015-05-06

  “当前,我国能源生态问题突出,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和接近上限,解决化石能源燃烧带来的排放问题刻不容缓。”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清洁电力峰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魏昭峰表示,实施电能替代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好地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电能替代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

  国网能源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我国85%的二氧化硫、67%的氮氧化合物、70%的烟尘排放来自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燃烧,东部地区单位面积年消耗煤炭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倍,油耗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碳排放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

  “按照我国现有科技水平,加快实施电能替代是实际可行的措施。”魏昭峰说,实施电能替代,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好地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是提高电气化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专家介绍,作为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电能的终端利用效率高达90%以上,是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3倍,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随着能源技术发明应用,更多的清洁能源将转化为电能,输送到负荷中心,为电动交通、电锅炉、电采暖、电炊具等大规模的应用提供充足的清洁电力供应,有效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同时,为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市场空间。

  三大着力点实施电能替代

  魏昭峰认为,实施电能替代将全方位调整能源消费格局,着力推进以电代煤、电代油,用特高压或超高压输电技术远距离、大容量输送清洁电力。

  数据显示,电煤占煤炭利用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减少1.5%大气污染排放量,美国90%以上煤炭都用于发电。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2014年,煤炭消费量约35亿吨,约17亿吨电煤、9亿吨原料煤,仍有8亿吨左右的煤炭直接燃烧。直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电煤排放相当,而烟尘排放量接近电煤的3倍,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以电代煤有很大发展空间。如果在工商业和居民生活领域用电能来替代燃煤,预计到2020年,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3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26万吨,减少PM2.5约1.3万吨。”魏昭峰对以电代煤充满信心,随着电能替代技术的发展和行政监督的加强,预计到2030年中国可以减少60%的直燃煤消费,2040年以前基本取消直燃煤的消费。

  以电代油主要是电动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用电能替代燃油。一方面减少燃油带来的污染,另一方面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据介绍,交通系统消耗了全球约1/3的能源,并且以石油资源为主,在形成对石油高度依赖的同时,也释放了大量的机动车尾气,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是燃油汽车的1.5~2倍,如果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每年可减少汽油消耗约7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00万吨。

  “远距离大容量输送清洁电力,就是以输电代替输煤,把西部、北部的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远距离大规模的输送到中东部地区。”魏昭峰表示,一是西部和北部大型能源基地的大规模开发,在本地消纳的空间有限,需要解决电力远距离大规模外送问题;二是要解决中东部负荷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严控东中部地区新建燃煤电场,用输电替代输煤,满足用能需求的增长;三是远距离大规模输电载体需要有坚强的智能电网支撑,未来将有更多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投运,源源不断的将西部、北部的清洁能源、国外的清洁能源输送到我国东中部地区电力负荷中心;四是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主要发展方向,将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经过严格排放处理的清洁火电输送到电力负荷中心,实现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输送与消费转型。

  能源消费革命需落实节能优先战略

  “在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那就是要积极贯彻落实节能优先战略。”魏昭峰表示,这个问题多少年以前就讲,就是落实得不够理想。

  近年来,电力行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2009年~2014年,我国平均供电煤耗从340克/千瓦时下降到318克/千瓦时,电网线损率从6.72%下降到6.34%。从全社会能耗水平来看,201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每万元约0.7吨标准煤,比2007年下降16%,实现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

  “虽然有很大进步,但我国能耗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约是世界水平的2倍,单位GDP能耗不仅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反映了我国发展方式的粗放,能耗和排放缺乏约束。”魏昭峰认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

  魏昭峰表示,当前我国节能工作形势严峻,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节能优先战略,加大工作力度,将节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能源战略,重点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标准、节能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企业等社会群体在节能减排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形成有利于节能的市场环境。要加快节能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市场化的节能机制,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节能产品的认证制度,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面共同推进的节能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