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双反”裁决尘埃落定
作者:admin来源:新华社阅读量:时间:2012-11-21
美国时间11月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终裁,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本次终裁结果标志着美国对华太阳能补贴贸易调查案的终结,美国商务部将向从中国进口的相关产品征收“双反”关税。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应进入重新洗牌、优胜劣汰的阶段,从强化行业管理、完善技术标准入手,大力推动行业整合。
影响
惩罚性关税打击中国光伏业
美国将对中国产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但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另一个裁决,针对此类产品的“双反”关税令不适用追溯原则,因此反补贴关税从今年3月20日起征收,反倾销关税从今年5月17日起征收。
8日,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结果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进口对美国的光伏产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其次,本案不存在“紧急情况”。因此根据“紧急情况”的否定性裁决,英利绿色能源将无需支付此前计提的1370万美元“双反”费用。此外,采用第三国制造的电池、在中国境内完成封装的组件将不会被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
反思
价格恶性竞争酿苦果
面对外界压力,我国光伏产业界也有反思。电池片的光电转换率是衡量光伏电池组件性能的核心指标,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1%的提升能够带动成本7%的下降。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产业研究部王世江说,目前无论是行业龙头企业,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在该指标上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不仅科技含量没有拉开差距,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在产品设计方面也缺乏差异,外观大多雷同。
记者在苏州阿特斯、河北英利、江西赛维等国内光伏龙头企业看到,主打产品均是约1.5平方米的铝框光伏组件,整体呈深蓝色,外观上十分接近。此类产品虽被细分成了多种规格,但细看产品说明,性能差别有限。而在中小光伏企业,往往只有一种“大路货”打市场。
自2007年起,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且生产成本下降速度居于首位。由此,我国光伏组件价格一直是全球市场的风向标。在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全行业在价格上“一路走到黑”,最终招致“双反”。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介绍说,光伏组件价格虽然跟随成本逐步降低,但始终维持着30%的利润率。这就使业界价格战此起彼伏。“2010年以来,价格战不断挤压行业利润率,少数国内中小企业甚至不惜亏本竞争。”
(据新华社石家庄11月8日电)
业界建议
应完善行业标准设立准入门槛
目前,光伏行业正经历重新洗牌、整合升级,已成为业内共识。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当前我国光伏行业陷入困境,重要原因是行业自身缺乏规范管理,企业盲目扩张、无序竞争。要走出困境,必须依靠行业整合升级。”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表示,要及时准确科学地向政府反映产业的发展状况,以便政府能够出台相关政策,遏制行业投资过热或无序竞争等状况。
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认为,行业标准不完善,进入门槛低,是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宋登元说:“应该设立准入门槛,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这不仅可以防止投资过热,也有利于优化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