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绿色建筑,必须有绿色建造来支撑—这样的说法可不简单。在“全生命周期”里,建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而最需要的还是“绿色标准”全阶段的配合运行。
2005年1月1日,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正式实施。“与老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最大的改变在于将原来的按达标条文数评级变为打分评级,申报绿建三星的评级难度将有明显提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海燕表示。
在新旧标准过渡徘徊的十字路口,作为前线建设人员来说,长期亟待的一剂良药如今也终于迎来了盼头,勃发出新一轮的市场浪潮。数据显示,“新标”开始实行的2015年,要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大规模的“绿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才刚刚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认为,新的评价标准更贴近生活,体现了百姓“有房住”到“住好房”的需求转型,同时也对国内绿建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悉,新标准评价将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其中,设计评价内容定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5 章,运行评价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运营管理”2章。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绿色建筑的评价将更加注重于建成后建筑的节能环保表现,绿色建筑“重面子,轻里子”顽疾将有效得以改观,且更容易规避交房后效果“打折”的风险。
“绿色建筑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在运行阶段所具备的绿色综合优势,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也是绿色建筑真正能够提升用户居住体验的表现所在,而钢结构优势十分明显,前景广阔。”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企业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告诉记者,钢结构“轻、快、好、省”,通过整合产业链能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
“网络热词"APEC蓝"火了起来,而若想保持长久,本质在于节能减排。”单银木表示,在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30%的情况下,“四节一环保”的钢结构潜在的红利会渐次释放,实现居民生活品质的华丽转身。据悉,杭萧钢构最新研发的钢管束组合结构住宅体系,已经成功申请国家专利。该体系具有社会化贡献、低成本建造、短交期交付、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可以模数化设计、标准化制造、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定制化开发以满足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建筑垃圾、缩短建造周期、增加使用面积、抗震减灾、节能减排,让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消化钢铁产能,实现“藏钢于民”等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要求。
因此,无论是《建筑能耗标准》、还是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都将进一步明确政策指导和对企业的激励、补贴机制,推动绿色建筑的市场化进程,让绿色建筑真真正正走向大众,走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