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碳总量控制长远利好碳市场
作者:谢庆裕来源:南方报网阅读量:时间:2014-12-05

  “2014年很可能会是史上最热的一年,至少是最热年份之一”,在12月1日起在利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上述报告,提醒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仍然刻不容缓。

  为期12天的利马气候大会肩负着为明年巴黎大会铺路的重要使命,巴黎大会将力争达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结束时新的气候协议。面对国际气候问题谈判的举步维艰,中国的积极行动为利马大会带来了正能量。不久前,中国首次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努力早日达峰,在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中再次发挥表率作用。

  亮点1

  将催生碳总量控制及分解机制

  “这可谓一针"催化剂",对于其他国家进一步宣布减排计划有示范效应,并对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新协议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利马大会开幕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欧盟代表团团长埃利娜·巴德玛如是说。

  她口中的“催化剂”,是指中美两国在今年11月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宣布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中国首次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至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

  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意味着未来对碳排放的约束,将从碳强度控制转变为碳总量控制,并牵动对碳排放供求关系表现敏感的碳市场。

  今年中央已将碳排放权交易明确列入中央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

  而在中美声明发布不久,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坦言,“搞碳交易离不开总量。”苏伟表示,在此前试点碳交易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启动了对相关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的要求,奠定了全国开展碳交易的基础,“此后,我国将出台关于碳排放总量控制及其分解机制的方案,加快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争取2016年开始运行。”

  近年参与碳交易机制研究的中山大学教授余志等专家解释,与环保领域中对空气和水污染物早已实行总量减排不同,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我国对二氧化碳排放一直是以碳强度来约束,也就是单位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以碳排放强度约束的情况下,减少碳强度或许仅意味着每吨碳排放的生产利用率提高,而如果碳排放的企业数量、规模增加,碳排放总量仍可能增长,中国作为碳排放总量第一大国,实施碳总量控制在国内不少专家看来是大势所趋。

  与欧盟不同,我国碳排放总量及分解方案没在碳交易试点开始运行就发布,这使我国实施碳总量控制也将面临挑战。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分析,像欧盟等实行碳交易的地区在确定总量的时候已经达到了碳排放峰值状态,在此基础上确定总量后再逐年削减总量能够实现减排的目的,但我国到2030年才会到达峰值,2016年则要建立全国碳市场了。“这意味着未来十多年间碳排放的增量和达到峰值后应该逐年递减的总量如何平衡就需要反复计算,没有经验可以参考。”

  亮点2

  目标提出将促进碳市场发展

  事实上,在中美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之前,欧盟峰会在10月28日设定了203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40%的目标,这个目标推动欧盟碳价一路上涨至近8个月的最高位。那么,中国碳市有没有像欧盟碳市一样受到2030年减排目标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从11月12日峰值目标提出至今,市场已经充分消化了相关的政策信号,但在国内7个碳交易试点的二级市场并没有出现交易量或交易价格明显上涨的现象,其中广东碳市场碳价格更有所下跌。

  对此,中创碳投碳讯分析师陈志斌认为,目前国家的中长期减排目标尚未落实到7个试点,更重要的是,试点碳市场在2到3年内将过渡至全国碳市场,但具体的政策安排仍未确定,减排目标对市场总量的影响未能量化,市场主体未能获得足够信息进行中长期的市场判断。

  此外,由于国内各试点碳市场缺少期货等工具,控排企业参与交易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一年内的履约要求。试点企业仅能进行现货交易,仍处于培养“碳排放有价”的概念阶段,大部分企业未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工具进行长期的碳资产管理,所以我国碳峰值目标的提出,短期未能刺激市场交易。

  不过,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减排目标将直接影响碳市场的配额总量。排放峰值对碳市场的直接影响是减排目标的设置。目前我国仍然是以强度控制为主,并没有强调排放量绝对值的下降。但如果峰值来临,那么就必须进行排放总量的控制。“强度控制下,企业即使排放总量没减少,也能通过努力提高产值和产品附加值来达到减排目标,但实施总量控制后,企业就必须从绝对值上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迫使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减排。在这样的背景下,碳市场将提供更多的机会来降低减排成本,市场也能更加活跃。”陈志斌说。

  不过,专家们认为,总而言之,峰值目标的提出乃至碳总量控制,从长期来说对碳市场是一个利好消息。该目标表达了政府的对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决心,要达到这个中长期的目标,政府需要更多的投入,采用更丰富的政策组合。而碳市场已经成为低碳政策的主流,可以预见,未来政府将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并不断完善,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相关制度的出台和落实都有可能加快。“企业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有关政策,尽早建立自身的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体系,争取能在未来的碳市场当中享受到更多节能减排的利益。”陈志斌说。

  本地

  广东率先试水碳配额总量控制

  虽然国家尚未对各地区下达碳排放总量控制和分解方案,但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之一,广东省的节能减碳任务全国最高,“十二五”期间,我省能耗强度需下降18%,碳排放强度下降19.5%。对此,广东在去年底碳市场启动之初就率先试水建立了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和分配管理机制。

  省发改委气候处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根据国家下达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体目标,结合我省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广东确定了2013年度和2014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分别约为3.88亿吨和4.08亿吨。“广东也是试点中唯一一个提出碳配额总量目标的试点地区,这对于企业和管理部门其实是主动增加减排压力。”

  配额总量由控排企业的配额加上储备配额构成,储备配额包括新建项目企业配额和市场调节配额,市场调节配额按控排企业配额的5%预留,用于应对市场波动及经济形势变化,调节市场价格。

  中创碳碳投专家分析,从具体交易上讲,即使实行总量控制,碳价也未必能够大幅上涨。从欧盟碳市场的实践经验来看,即使采用总量控制目标,也要注意企业配额会有滥发的可能,也不排除受宏观经济影响导致配额过剩的情况出现。“因此,政府在设置具体的配额目标的时候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仔细设计,并采取调控机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满足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防止市场供需严重失衡,才能保持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此,广东在配额总量控制基础上,也在各试点中率先实施有偿配额制度,即控排企业中97%的碳配额为免费发放,另有3%(电力行业为5%)需要企业有偿竞拍购买。

  “有偿配额发放符合中央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精神,是国际碳市场的成熟做法,可以起到"调节供需、稳定市场、化解风险"的作用。”省发改委气候处介绍,当配额发放过紧、市场价格偏高时,通过有偿发放平台增加配额供给;当配额相对较松、市场价格偏低时,通过回购注销减少流通配额量。

  碳交易机制对全省节能降碳的作用及效果已经显现,据省发改委初步统计,80%以上的控排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和碳排放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为完成年度碳强度约束性指标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