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办法,东莞将对星级绿色建筑单个最高给予100万元的奖励。那么,如何申报绿色建筑?怎样才能设计出绿色建筑?为推动东莞绿色建筑发展,上周五,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主任张桂标、香港大学建筑系博士张智栋分别就绿色建筑申报流程、绿色建筑设计概念进行了专业辅导。
东莞申报成功绿色建筑仅8项
据了解,“东莞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规模为每年1000万元,直到2015年共计3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及建筑能耗监测应用等工作。
在支持绿色建筑发展上,根据《东莞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东莞将对获得国家或省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按单位建筑面积分别予以每平方米5元、10元、30元奖励,各单项奖励不超过100万元;对获批国家、省绿色生态城区称号的项目,一次性分别资助200万元、100万元,对同时获得的国家、省资金资助的项目,再分别按1:1、1:0.5比例配套,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目前,我市已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共有8项。除了东莞生态园控股有限公司办公楼外,其余7项均为地产项目或楼盘,包括长安万达广场购物中心、万科翡丽山二期、万科长安广场二期等。东莞暂未有项目获评绿色生态城区。
绿色建筑申报分设计和运行两大类
如何申报绿色建筑?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主任张桂标对此作了讲解。据介绍,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可以向省或国家申报,但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只能向国家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由建设单位(或者业主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报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和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申报,前者是在建筑设计阶段进行,后者是在建筑运行阶段进行的。申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完成施工图设计并取得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申请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通过工程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无拖欠工资和工程款。
申请标识的建筑应满足以下要求:1.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和施工等方面体现绿色建筑特色。2.采用适合于绿色建筑的技术、工艺与产品,施工质量、运营管理等具有较高的水平。3.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与智能化系统建设等方面效果显着。
绿色建筑究竟增加多少建筑成本?
一、二星绿色居住建筑每平方米平均贵16元
据介绍,2006年6月,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自2008年开始,国家、省有关部门逐步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行标识的申报和认证工作。随着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各建设单位对发展绿色建筑增加的建设成本比较关心。
为此,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于2012年委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展《东莞市绿色建筑经济指标分析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居住建筑项目统计了30个已通过评定的居住建筑绿色建筑项目(部分一星级项目选用成本较高的水冷机组、三层中空玻璃等节能技术,导致增量成本较高)、公共建筑项目统计了24个已通过评定的公共建筑绿色建筑项目后,根据国家、省、市相关研究成果,在东莞发展绿色建筑需要增加的建设成本为:一、二、三星级居住建筑每平方米平均增长15.98元、15.18元和67.98元;一、二、三星级公共建筑每平方米平均增长的成本分别是28.82、136.42和163.23元。
对话香港大学建筑系博士、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香港)委员会秘书长张智栋
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设计之灵魂
设计是现代建筑之本,如何设计出一流的绿色建筑呢?张智栋结合“整合式被动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专题讲座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什么是整合式被动建筑设计?
张智栋:在绿色建筑领域,一直强调被动式的概念,岭南建筑的“穿堂风”就是一种被动式概念,而采用更节能的空调系统、LED照明技术,则是一种主动式的概念。做绿色建筑不是要排斥主动式设计,而是要做到整合,包括对设计工作的整合。通过设计为纽带把主动式和被动式整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去针对每一个不一样的设计场地,选用不一样的策略,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灵魂所在。
记者:怎么理解“因地制宜”四个字?
张智栋:因地制宜跟主动式和被动式都有关系,它是一种引导你做绿色建筑的方法。“地”指的是项目场地的环境,周边的环境,城市的环境,区域的环境,每个项目都有不一样的地方。也得考虑一些人文的条件,例如人的生活文化习性,你要去选取适合这些地域特点的策略和技术,就是因地制宜。从这个角度讲,每一个绿色建筑都是不可复制的。目前,国际上有多部主流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这些评价标准都是根据所属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和人文环境制定的,我们在发展绿色建筑时不能盲目跟从。
记者:您对东莞发展绿色建筑有什么好的建议?
张智栋:东莞现在已经着手对绿色建筑发展给予资金扶持,这种引导很好也是很必要的。一个城市绿色建筑从启动到大规模的量化,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需要更多专业人员和发展商,提升对绿色建筑的认识程度。同时,还要在基层做好绿色建筑的宣传普及工作,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发展绿色建筑,必须要自上而下跟自下而上同时进行。比较好操作的是,先做出一些可普及的点,比如说香港的牛头角上村公屋项目,在绿色和成本上找到了平衡,成为一个很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