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世界报:中国人冷落节能建筑
作者:admin来源:环球网/妮娜·特仁特曼青木译阅读量:时间:2012-10-18
全球每两座建筑中就有一座在中国。很多中国建筑缺少隔热和现代化供暖设备。西方公司想教中国人节能,但这很可能劳而无功。
高高的天花板、一台台机器……乍看,这家位于上海西北部昆山的新厂与其他工厂一样。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它与众不同:屋顶有窗户,充足的自然光能满足白天工作需要,供暖来自地热,房屋的门窗和外墙则按夏季减少热量吸收、冬季减少热量消耗的原理设计。这座新厂的设计者德国建筑师马库斯·迪恩说:“它比传统的中国工厂建筑减少使用65%的能源。”
尽管中国只有2%的建筑达到西方能耗标准,但上海一家规划公司的总裁帕斯卡尔·哈特曼却认为,“这里的市场很小。”
中国政府在节能方面雄心勃勃,计划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7%。然而,想在中国节省能源并不容易。“中国的能源太便宜了”,马库斯·迪恩说,“没有开发商愿意为节能多花钱。”
除了成本,还有文化因素。中国人的舒适意识与欧洲不同。上海、北京许多办公室和公寓冬季没暖气,但人们能将就穿上厚衣服,建设规划者因此无需准备厚窗户或绝缘材料。另外,中国没有统一的建筑能耗标准,因为各地区存在较大气候差异,很难制定统一标准。现有法规也阻碍了节能建筑发展。地方当局审批项目,缺少对建筑物的能耗要求,也没人去检查。
大多数开发商对建筑“能耗多一点少一点”不感兴趣。同样,购房者对能源成本的兴趣也不大———尽管中国46%的购房者是20岁至27岁的年轻人。对中国人来说,买房最重要的标准是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