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时间,100人左右的团队,做着500家印染企业的生意,年销售收入能达到3500万元以上,资产规模超过7500万元,绍兴东方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正创造着这样的行业发展速度。哪怕是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这样的成绩也足以让人点赞。
当然,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绝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蕴含的无限技术含量,也让人颇费周章。如何掌握核心技术,走在行业前头,是包括“东方能源”在内的从业者挖空心思去琢磨的问题,因为有了先进的技术,荣誉、利润都会接踵而来。
节能环保,朝阳企业“需积累”
100名员工,这样的数字很容易让人和小微企业画上等号。但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其营销网络却覆盖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多个省份的10多个地市级区域,与500多家印染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服务合作关系。记者提到的这家公司,便是绍兴节能环保的标杆企业——绍兴东方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结合绍兴本地纺织印染行业众多的特点,“东方能源”主要做的就是服务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生意。不过回顾公司走过的6年时光,“掌门人”张小根直言尝尽了“酸甜苦辣”。“别看节能、环保的字眼听起来光鲜,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真的需要耐得住寂寞。”对于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难度,张小根深有体会,“没有技术什么都没有,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张小根告诉记者,公司成立的前几年,一直都在亏钱,而业务和销售出现井喷期,则是近两年的事情。爆发性增长,得益于从国家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更重要的是企业技术的不断成熟。
从零起步,在实践中不断开发、改善技术,这两年,“东方能源”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量变终于发展成质变。销售收入从2008年成立时的140万元到2013年的3525万元,资产规模从当初100万元增加到7500多万元,光是去年销售收入就增长了150%左右。“效益只是一方面,看到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心里的一份成就感也很难得。”张小根如此表述。
“煤改气”,消灭印染厂的燃煤锅炉
这两年,绍兴的印染企业烟囱里冒出来的浓烟看不到了,工业园区里的天空越来越蓝,而这一切,归功于两年前开始的一场“绿色革命”——“煤改气”,这也是“东方能源”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在印染行业率先推进“煤改气”工程,既能减少我市二氧化硫、烟尘等大气污染物,又能改善以煤炭为单一能源的结构现状,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对企业来说,使用天然气不但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实际上还可节省堆煤场、人工费、排污费、排污权费等隐形成本。
所谓“煤改气”,简单地说便是将印染企业传统的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换成以天然气作为动力运行。听起来简单,但这样的改造绝非易事,要保证定型机直燃加热系统安全高效工作,开发的燃气燃烧器是关键。燃烧器经常熄火、热空气温度达不到要求,这是“煤改气”过程中很多企业都碰到过的实际生产问题。而这样的技术瓶颈,经过反复的测试和改善,“东方能源”早已经攻克,上百台定型机已经在绍兴的各个印染企业“遍地开花”,预计到明年,公司在绍兴的市场占有率能达到40%。
当然,“煤改气”仅仅是“东方能源”的一个项目,定型机的废气净化装置、定型机余热回收装置、印染污水深度处理等技术,如今都已经成为公司的拳头项目,受到市场的欢迎。
技术是核心动力 “引进来”是秘诀
“很多技术,其实都是千方百计引进的。”前年,张小根在参加上海节能环保会议期间,认识了中科院院士、在换热器方面有权威研究的陶文铨教授。得知陶教授是绍兴人,张小根感到机会难得,不断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陶教授请教,寻求合作机会。“三顾茅庐”之后,陶教授终于被打动,去年专门携带“新型余热回收装置”项目来绍和公司开展合作。目前该项目即将进入生产阶段。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印染、制革、橡胶等行业的定型机废气余热回收,会实实在在给企业带来真金白银。
“技术就是生产力”,如今这一道理已经适用于各个行业,而对于节能环保行业来说尤其如此。顶尖的高端人才难引进,“东方能源”的做法就是通过合作把技术“引进来”。除了陶教授,从个人到团队,在节能环保领域的顶尖人才,公司想方设法开展合作,西安交大、上海环境科学院、大连理工学院等国内节能环保领域的高精尖人才,都和“东方能源”开展过合作,如博士刘义亮领衔的“新型纳米复合吸附材料”项目,目前已经投入实际使用。
和其他的生产型产业不同,“东方能源”的团队大多都分散在各个企业施工,而保障他们的则是公司专门配置的技术中心和技术过硬的研发团队。6年时间,公司已取得20多项国家专利,由公司自行研发的“组合式定型机余热回收装置”先后列入“浙江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年前,该企业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内首批国家级“节能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