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近零能耗 建筑节能宏图新基点
作者:admin来源:新民网阅读量:时间:2014-08-22

  6月初,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下称环能院)百余位同事告别了奋战多年的砖混楼,搬进了咫尺之隔的新址——一座近零能耗建筑。常人眼中,这座四层高的办公楼与其他新建筑并无二致,但在业内人士眼中,中国建筑节能事业宏图以近零能耗建筑为新基点,跨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蕴育了无限期待。

  建筑技术再革命

  环能院新办公楼建筑面积4025平方米,在建造过程中秉承了“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经济实用”的原则,重点从建筑设计、围护结构、能源系统、末端系统、照明及智能控制系统、室内空气品质、能源管理与楼宇控制等方面,集成了28项前沿技术,达到“冬季不使用传统能源供热,夏季供冷能耗降低50%,照明能耗降低75%”的控制指标。

  “比如在冷热源方面,采用太阳能空调与地源热泵联合运行模式。太阳能集热器制备的热水在夏季用于驱动吸收式机组,冬季通过板换提供室内空调采暖所需能量。”环能院高性能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于震说,各技术专业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作为政府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作了很高评价:“环能院新办公楼作为中美合作近零能耗示范项目,体量不大却率先竣工并投入运营。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和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种赞赏从技术角度容易理解。环能院院长徐伟说,近零能耗乃至更高能效建筑是未来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它是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更高标准的体现,“以能耗约束目标为导向,更加量化、更有操作性”。

  好消息是,虽然政府尚未出台书面政策,但近零能耗技术和项目业已得到科技部和住建部有关领导首肯,被寄予更大突破。

  “除了建筑、结构专业的变化,我相信包括围护结构、门窗、暖通空调、电气控制乃至运行管理等所有专业,都有巨大提升和发展空间。”徐伟表示,中国近零能耗技术发展在世界上已“落下一截”,要快马加鞭向前追赶,应率先加强成果展示和科技示范,着力在局部有条件地区推广。

  而作为近零能耗建筑缔造者,企业特别是设备厂商对此也抱有浓厚兴趣。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某技术负责人充满信心,他们在京、苏等地已有项目启动,看好前景。

  也有人更显谨慎,即便在相对成熟的技术层面依然建言理性。大金集团技术负责人张民(化名)表示,近零能耗建筑作为“综合体”,其结果不仅取决于设备,更与围护结构、控制技术乃至系统运营息息相关,“有一块短板都不成”。他认为,在北方做近零能耗建筑较为容易实现;南方地区在基础围护结构方面尚存争议,要给予更多耐心,实现近零能耗途径亦不尽相同。

  因而,未来如何科学推广近零能耗建筑、避免出现“南北模式一刀切”,如何对这一范围加以合理扶持,种种谨慎表态和担心引发政府和行业人士深层思考。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明显,南北能耗指标差别很大。”韩爱兴坚持认为,因地制宜是打造近零能耗乃至所有节能建筑的基本准则。虽然此前有领导提出制定节能标准的绝对指标,意在执行简单明了,但面对北方严寒地区、过渡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显着差异,这种做法根本行不通,“要警惕机械的‘一刀切’思维用到近零能耗建筑中。”

  对于市场来说,真正接纳近零能耗建筑尚需时日。张民认为,目前测算这类建筑成本偏高,意味较长的投资回收周期,房地产企业会审慎对待。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与引导,短期内示范意义更显着。

  企业抱团“利断金”

  新办公楼落成,32家参建单位合作就此告一段落。他们并未解散,而是就地组建了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的近零能耗建筑联盟,成为项目之外的重要看点和“副产品”。

  搞联盟有何意义?韩爱兴从经济角度给出解释:现行体制条件源起上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完整的经济链条被节节细分后,经营者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提高了生产效率,却造成成本上扬。“联盟一旦成立,可产生新的结算机制——统一缴纳营业税,有效规避税费重复征收,对投资方、业主乃至企业来说都是好事。”他说。

  联盟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影响技术走向。人们期许,这一组织不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参照环能院新办公楼项目模式——以技术为牵头,高度分享企业信息和思路。“一旦成熟将促进企业交流,对于推动行业整体技术前行大有裨益。把大家凝聚成一股力量,取得成本和渠道优势。”张民说。“通过环能院示范项目的成功实践,会发现有很多技术要创新,这在过去体制下很困难。集体技术创新的最大优势之一是避免低水平技术重复,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高效推动行业水平向前发展。”韩爱兴认为这也是目前“迫不得已”的形式,有助于打破体制弊端,跨越科研单位与企业间的障碍。

  多人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技术牵头比纯粹以商业目的的联盟显得“更进步”。但长远看,如何整合企业资源仍存壁垒,当务之急是确立联盟发展原则、范畴与方向。显然,如何滤清内部关系、制定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与合作机制,如何使信息共享最大化、透明化,如何平衡和规范联盟成员的义务与权益,都将考验组织者的智慧。

  我国不乏已备案的企业联盟,但真正实现良好运营的寥寥无几。韩爱兴认为,很多联盟依然参照行业协会和团体模式运行,并未遵循其特性。“联盟要以市场为主导,以产业利益为链条共同开拓市场。该如何搞,需要周密研究、组织和实施。联盟不仅要有经营创新,更需要技术创新。”他特别期待此次近零能耗建筑联盟能带个好头。

  徐伟也感到,通过联盟推动行业发展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过去主要依赖政府推动,现在必须转变思路、引入市场力量,利用两种资源做强做大。联盟若成气候除了靠自身努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