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碳市场建设:快跑还须细思量
作者:彭科峰来源:光明能源网阅读量:时间:2014-07-09

  自去年6月开始的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目前已全部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已提上日程。面对大好形势,专家提醒——

  近日,重庆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开盘之初,即产生16笔交易,成交14.5万吨碳排放权。至此,我国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已全部启动。

  自去年6月以来,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和湖北相继启动碳排放权交易。1年多的时间,全面启动7省市试点,这意味着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受到国家层面前所未有的重视。

  7省市的试点工作未来能否进一步推广?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前景如何?能否真正发挥节能减排作用?对此,多名专家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处理政府主导与金融机构介入的关系,仍是下一步需要考量的重点。

  试点地区运行良好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以国际公法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因此,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通常被称为“碳交易”。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身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约束,但我国对于减排及碳交易市场试点一直都很重视。

  自去年6月开始的碳排放交易试点,目前市场运行良好。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深圳累计交易39万吨二氧化碳,平均交易价格为每吨约70元;上海累计成交约45万吨,平均交易价格约每吨38元;北京场内线上交易和场外协议交易分配累计成交约为1万吨和4万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在“第五届低碳论坛”上表示,上述7省市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目前,国家已启动碳排放交易制度建设,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则告诉记者,对于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我国仍处于摸索期。“现在的问题是我国需要大量减排,这方面的压力特别大。碳交易试点的核心问题则是摸索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须重视碳金融发展

  对于碳交易市场而言,尽管试点已有一段时间,但在专家看来,仍有很多需要改进完善之处,尤其应重视相应金融机制的建立。

  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碳交易主管何毅认为,目前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政策敏感性高,但当下政府决策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连续性不是非常好;第二是筹码集中度高、流动性差,“对几个试点市场进行分析发现,市场上前10家企业所拥有配额占到市场总量配额的60%~70%,大量筹码集中到这些企业里”;第三是信息可得性差,总的成交量、成交价等信息容易获得,但企业基本数据难以跟踪。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遥说,一个成熟的碳市场应具备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同时要有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碳交易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金融市场,但当前围绕碳交易市场的“碳金融”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

  在王遥看来,应大力发展现有碳资产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已有7个碳交易市场,要围绕这些市场开展相应的金融服务。我认为,除了制度,也要发挥好公共资本的作用。”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对于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考量,李俊峰认为,一方面需要踏踏实实做好现在的碳交易试点,另一方面要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作好准备。“这两点都不能偏废,既要抓好试点,也要准备好建立全国碳市场。”

  他认为,虽然金融最容易实现市场化,但一些核心问题如利率、银行准备金等,目前都是由政府部门管理,碳交易市场更是如此。“因此,在碳交易市场上,政府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必须管好了,才会有自己的碳交易市场。”

  “一方面要防止金融在碳市场上过度投机,另一方面又希望金融能积极参与。在过度投机和积极参与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就是我们的碳市场和金融之间的关系。”李俊峰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可持续金融项目总监孙轶颋也表示,政府应在碳市场中起主导作用,不但要制定相关法规,更要建立机制,“政府应拿出公共资金,作为碳市场主体之一投进去参与交易,起到示范作用和稳定市场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