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贺禹就发起这份联名提案接受了记者采访。贺禹表示,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内核电发展节奏放缓,导致我国已形成的年产10-12台套核电装备制造能力部分放空,产能过剩矛盾将较为突出。加快实现我国核电“走出去”,既有利于核电产业快速实现由大变强,又有利于缓解当前发展矛盾。
对于核电如何“走出去”,贺禹认为,国际核电市场上表现活跃、中标率较高的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在核电“走出去”工作中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二是产品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合理均衡、先进性和成熟性有效统一,且工业配套完整,具有国际竞争力;三是国家出面,高层推动,并提供出口优惠和配套支持政策。由中广核和中核共同研发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完成初步设计并启动施工设计。该技术融合了国际最先进的“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设计理念,各项技术指标全面达到全球最新安全要求,满足美国、欧洲三代技术标准,是我国目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经形成了生产力,其商业应用和技术出口,将有效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能的释放,有利于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贺禹说,他和其他10位全国政协委员已在提案中建议把“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当前及未来10年核电“走出去”战略重点品牌,充分利用既有研发和产业优势,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带动装备、队伍加快“走出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托起核电“强国梦”。他表示,国家应尽快批准在国内开工建设“华龙一号”,增强国外客户的信心,加速“走出去”步伐。同时,在三代引进技术的关键设备制造和设计固化完成之前,在国内批量建设“华龙一号”,确保国务院批准的2020年核电装机5800万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