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2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徐绍史表示,纲要实施总体顺利,24个主要指标大多数(20个)达到预期进度要求,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4个节能环保指标实现进度滞后,全国约有60%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4个节能环保指标拖后腿
徐绍史在报告中介绍,总的来看,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实施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大都达到预期进度,少数已提前完成,但有4个指标实现进度滞后。
这4个指标均为节能环保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分别是能源消费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氮氧化物排放量。徐绍史指出,滞后原因主要受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预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较慢、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进展不快、部分企业减排力度不够等原因的影响。
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4个指标中有3个好于预期,其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总量前两年分别累计下降5.03%、6.62%、4.1%,但氮氧化物排放未达预期。
报告所附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显示,24个指标分属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4类,其中国内生产总值“高于预期”,徐绍史在作报告时也提到,近三年经济增速高于年均增长7%的预期目标。
森林蓄积量和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2个指标均已提前实现,另有16个指标评估情况“好于预期”,包括城镇化率、全国总人口指标等。
60%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在谈到主要问题和挑战时,徐绍史指出,当前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环境污染呈现污染源多样化、污染范围扩大化、污染影响持久化特征。
在大气污染方面,传统煤烟型大气污染依然严峻,同时以细颗粒物、臭氧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物日益严重。徐绍史指出,按照在1996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础上增设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调整PM10、二氧化氮、铅等浓度限值后的新标准,全国有6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标。
徐绍史还指出,水体污染依然突出,重点流域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总氮排入量居高不下,水资源安全受到威胁。此外土壤污染日益凸显,产业发展对土壤污染的累积影响逐步显现,局部地区比较严重,部分耕地土壤污染超标。
“两高”产品将征收消费税
徐绍史表示,将强化节能环保治理措施,实施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提高行业能耗准入门槛,严格执行能评制度,推进重点领域节能,严禁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落实燃煤电厂脱硝等环保电价政策。
对集中显现的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问题,徐绍史表示将加大治理和修复力度,强化全流程保护、大区域保护和社会参与,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资源性产品和环境保护定价机制,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逐步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类自然生态空间,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
徐绍史表示,将严格监管和执法,强化地方人大监督,加快提升监管能力,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对能源消费增量超控或节能进度滞后地区,暂停核准新上高耗能项目,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地区和企业,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
“推动节能环保,地方政府不能一手重、一手轻。”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表示,节能环保的约束性指标要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占比应与经济指标相当,让领导干部真正有动力去做。
近日,中央组织部已就改进政绩考核发出通知,提出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
“要强化目标责任,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将能效先进指标作为高耗能项目的审查红线。”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负责人说。
专家表示,对约束性指标未完成的地方政府,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乃至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