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国务院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作者:admin来源:新华社北京12月3日阅读量:时间:2013-12-05

 

    为统筹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次出台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件大事,对于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自2001年国务院在辽宁阜新市开展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以来,国家先后分三批界定了69个资源枯竭城市,在系统总结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经验和全面掌握我国资源型城市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规划》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规划》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提出了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完成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任务,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建立健全开发秩序约束、产品价格形成、资源开发补偿、利益分配共享、接续替代产业扶持等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规划》强调,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资金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开展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体系。要研究制定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指导意见和资源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评价办法,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统计体系,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和动态监测。

    《规划》要求,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总责,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对可持续发展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各资源型城市要加快制定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首次明确262个资源型城市 2020年发展目标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记者 高敬 江国成)3日公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确定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2020年发展目标,包括:资源枯竭城市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

    规划还要求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富集地区2020年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说,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的人口只占4%,但是这些城市的棚户区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失业矿工、低保人口均占全国采矿从业人员和低保总数的十分之一,需要治理的沉陷区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为帮助资源型城市摆脱“因矿而生、因资源枯竭而衰”的魔咒,这份规划将资源型城市分为矿业城市和森工城市以及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类,明确了“分类引导,特色发展;有序开发,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协同发展;民生为本,和谐发展”的发展原则。

    规划还就资源保障、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具体目标。

    根据规划,到2020年,有关城市的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资源产出率提高25个百分点,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稳步增长。同时,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恢复治理率大幅提高,因矿山开采新损毁的土地得以全面复垦利用,新建和生产矿区不欠新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规划还明确了资源型城市民生发展目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为破解制约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规划提出完善开发秩序约束机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利益分配共享机制、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五项长效机制,分类引导各类城市科学发展。

    我国资源衰退型 城市达67个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3日公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显示,我国67个城市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被列为衰退型城市,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介绍,67个衰退型城市涉及24个地级行政区,22个县级市,5个县(自治县),16个市辖区(开发区、管理区)。

    杜鹰指出,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262个资源型城市中,矿产资源开发的增加值约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左右。而资源型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

    此间专家认为,这样“一业独大”或“一矿独大”的产业格局,会产生“挤出效应”,致使其他产业难以发展,一旦资源开发接近枯竭,缺乏接续替代产业,这些城市就会出现“矿竭城衰”的现象,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就业难等问题。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的能源资源供应、建立国家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严重,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较强,采掘业占二次产业的比重超过20%,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处于起步阶段。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能力弱,创新水平低,进一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规划指出,应着力破除衰退型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失业矿工再就业,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废弃矿坑、沉陷区等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