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产业确实应该支持发展,这既能带动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又能改善生存环境。要实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超过4.5万亿元的目标,或许不是什么难事。据环保部等透露,我国将投资1.7万亿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投入2万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只是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就有接近4万亿的投资规模,必然意味着节能环保产业的巨大机遇。
不过,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应该吸取光伏产业的惨痛教训,不可重蹈光伏产业政府补贴企业、干预过度的覆辙。
节能环保产业具有外部性,不能完全靠市场解决,需要政府的干预。事实证明,很多企业并没有环保节能的自觉,甚至无视环保法规。最近半年来的报道显示,很多企业将生产的废水直接排入地下,有的企业明明有污水处理设备,却只在上级检查的时候才运行。而一些地方政府无意建设足够的污水处理设施,任由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当然,人们使用节能环保商品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如电动汽车就比一般的汽车贵很多。
要改善环境,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市场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市场机制依然是有效的。政府仍然需要尊重市场,而不是用政府来代替市场。
《意见》发布后,发改委负责人称这次是“法规驱动,政策激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可是,舆论仍然非常担心,在实践层面,这又会成为地方政府新的政绩增长点,刺激地方政府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非理性追求。舆论担心,地方政府像当年支持光伏企业一样,纷纷扎堆节能环保产业,以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利好,发展本地的企业,从而导致这个产业迅速过剩。政府对光伏企业的直接补贴,不但滋生了大量的骗补行为,而且扭曲了市场信号,不但不利于培养光伏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反而让一些早就应被市场淘汰的企业苟延残喘。
政府的政策也好、直接补贴也好,只能因势利导,使市场机制服务于环保目的,而不能因为政府扶持而让市场失灵。所以,这一政策的另一面就是,政府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不应致力于扩大产能,而应用于鼓励社会对其产品的消费。
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财政投入,但是应该明确,财政资金应该主要用于和公共服务有关的领域,而不是大量用于补贴企业。要防止企业为多获得政府补贴,而脱离市场需求,盲目扩大产能。
事实上,无论是污水处理、垃圾焚烧,乃至充电桩柱等公共设施,现在仍然存在巨大的不足,这都需要扩大政府投资来解决。这样的投资既能改善环境、方便民众,又能拉动市场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需求,无疑是应该去做的。而且,目前节能环保产业的不发达,与相关法规执法不力有关。强化环保执法力度,依法严惩环境违法案件,能有效拉动市场需求,从而利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政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切莫再次陷入“扶持-过剩”的循环。这些旧的循环之所以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因为政府职能错位。希望在出台新一轮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能辅之以政府职能改革。各级政府部门若能把环保执法、公共服务等该干的事情干好,节能环保产业定会有不错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