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光伏业回暖 还需企业练好内功
作者:admin来源:新华社北京阅读量:时间:2013-07-31

    中欧贸易史上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光伏贸易摩擦日前握手言和,这对国内光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重大利好。加之近期相关产业政策出台,外部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推动光伏产业加速回暖。然而全行业要彻底走出低谷,企业还需要练好内功。

    贸易纠纷达成和解

    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7月27日宣布,经过艰苦谈判,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代表中国光伏产业与欧委会贸易救济调查机构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这意味在临近8月6日欧盟对华光伏产品正式开征高额反倾销税的最后关头,双方达成了妥协。

    今年以来,中欧贸易摩擦加剧。欧盟曾宣布,自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反倾销税率将会升至47.6%。届时,中国光伏企业将遭受重创。

    中国商务部则决定自2013年7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葡萄酒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此后,商务部又宣布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太阳能多晶硅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虽然名单里没有欧盟,但业界认为这是敲山震虎,为与欧盟谈判留出空间。

    鉴于欧盟此前的强硬态度,中国多家光伏企业在今年5月举行了各式各样的抗议活动。当时,一家光伏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急切需要政府通过价格承诺的方式帮助企业。如果价格承诺能够实现,当供需矛盾出现变化的时候,企业依然可以挺住。对于此次中欧达成价格承诺安排,这位人士表示“基本满意”。

    据了解,共有95家中国企业参加此次价格承诺谈判。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并未透露价格承诺的具体内容,但表示“价格承诺成果体现了中方绝大多数企业的意愿”。

    市场份额恐受影响

    受全球经济危机等因素影响,欧美国家对光伏的补贴纷纷下调甚至取消。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行业产能出现过剩。欧美等国“双反”政策更让光伏行业雪上加霜,国内组件产品价格进一步深跌,光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曾经的龙头企业之一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被债权银行联合申请破产,其他企业业绩虽有改善,但也难言乐观。更严重的是,资本正远离光伏行业。金融数据及商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2年以来,光伏行业由盛转衰,全年仅披露7起融资案例,融资总额为5.75亿美元,较2011年大幅下滑。而2013年以来,仅有湘电新能源一家光伏企业获得融资。

    “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妥善化解,维护了双方光伏产业利益,是互利双赢的结果。”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在声明中说。

    由于相关方未透露价格承诺的具体金额,所以暂时难以核算价格承诺对企业的具体影响。不过,据华泰证券测算,如果价格承诺下限为此前传闻的0.55欧元/W,中国的组件在欧洲的竞争优势仍在,但优势会被削弱。而由于产品的性价比下降,市场份额势必会下滑。

    除价格外,对欧出口配额的谈判结果以及分配方式对企业影响也非常大。配额越高,越有利于国内企业消化产能;而配额如何在不同企业之间分配也将对企业未来营收产生重要影响。

    行业回暖需练内功

    对于光伏企业来说,7月利好消息不断。本月中旬,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13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同时,提高多晶硅等原材料自给能力和光伏电池制造技术水平,显著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高光伏产业竞争力。

    中信建投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分析师徐超认为,国务院下发的是纲领性文件,光伏新政细则预计将出台,主要包括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分布式补贴电价等。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欧就光伏案达成价格承诺安排,欧盟“双反”的政策风险将逐渐释放完毕,加之近期国内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内外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推动光伏产业回暖。目前,国内多家太阳能上市公司披露今年上半年业绩预盈,这种回暖势头有望持续。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光伏产业应反思当前的产业结构,继续加强技术创新,靠技术占领市场。

(据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相关新闻

    深企可借势 拓展欧盟市场

    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吴德群)从“反倾销”、“反补贴”变为“限定价格”、“限定数量”,欧盟与中国光伏产品贸易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谈判结果。记者昨日采访业内人士,大家一致认为,“双反”变“双限”,利好中国光伏产业,深圳企业可以借机开拓欧盟光伏市场。

    “这是一个意料中的好消息。”深圳市大族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朝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对中国整个光伏产业而言是一种重大利好。

    据了解,中欧就中方出口到欧盟的光伏产品价格达成的承诺协议主要内容包括:中方承诺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不低于某个最低价格,并设定具体时间期限;中方承诺将每年出口到欧洲的组件限定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欧盟将不对中国光伏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样的结果虽然不是最优选择,也算是一个次优选择。”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咨询服务部副部长王双说,“欧盟不再对中国企业收取高额的反倾销税,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研发产品,关注市场。”

    “欧盟高悬在中国光伏企业头上的‘利剑’基本落地,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产业就走上了阳光大道。”王俊朝说,从产业的角度理性分析,中国光伏产业目前遇到的困难,不仅仅是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双反”和众多贸易调查,本质上是过去非理性发展所造成的阶段性产能过剩。

    他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体系不合理,整个产业很多环节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从而造成整个产业的非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产业需要合理的利润。”王俊朝认为,从国际市场而言,此次谈判结果可看作大环境向好的开始;从国内市场而言,新能源相关产业的政策更加明朗,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尽管危机尚未过去,困难没有根本改善,但产业内显然洋溢着乐观情绪。因为国家已经多次调整“十二五”期间光伏发电的装机总量,现已调高到35个G。“过去完全依赖国际市场,现在国内市场也正在打开。”王俊朝甚至乐观地预计:“大概从明年下半年开始,市场需求就能更好打开,全球市场将更加合理均衡。”而到了2040年,新能源发电将变成支柱性能源,光伏产业一片“耀眼前景”。

    有了可预期的国际国内大市场,企业需要做些什么?

    “显然这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王双表示,欧盟提高了中国光伏组件的价格,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要面对欧盟本土企业,一方面要面临欧盟本土外的企业,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因此,他预言,市场会重新洗牌,将会有一批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淘汰。

    “所以,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将决定企业生死。”王双建议,相关企业需要有长远规划,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市场,做好技术研发及产品规划。

    事实上,对深圳光伏企业而言,这正是一个拓展国际主流市场的大商机。据深圳市太阳能学会秘书长张囡囡介绍,目前深圳拥有太阳能光伏企业200多家,年产值30亿元左右,主要为应用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在非洲和欧洲。

    “深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应该借助这样一个利好,加大对欧盟市场的拓展。”王俊朝特别提到,深圳企业在光伏装备和应用领域有自身优势,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产品调整和市场布局,能在欧盟市场获得更多的份额。

    相关报道

    外媒热评中欧“友好”解决光伏争端

    据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中国与欧盟日前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解决方案。在相关价格承诺安排框架下,欧方将不对中国光伏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

    对此,欧美媒体普遍给予积极评价。一些媒体指出,友好解决光伏争端是双赢结果,它使双方避免了大规模贸易战,为产业发展消除了重大不确定因素。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欧盟和中国解决了一个关于光伏产品的贸易争端,该事件扰乱了中国和欧盟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并曾一度有可能以贸易报复的方式传递到其他产业。”

    路透社指出,欧中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光伏贸易争端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光伏产品的进出口本身,更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路透社认为,欧盟委员会最终在谈判中妥协,同意“友好”解决光伏案,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和许多欧盟光伏企业极力反对这种单方面行动。

    美国《纽约时报》说,6月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时,引发了欧盟国家担忧。德国总理默克尔呼吁通过谈判以避免祸及德国出口商,而欧洲光伏产品进口商也极力反对征税。

     《纽约时报》认为,欧盟与中国通过磋商解决光伏贸易争端,避免了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爆发大规模贸易战的风险,“友好解决”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法新社指出,欧盟和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国家或地区,既是对手又是伙伴,双边贸易额去年达到近5500亿美元。不过,中欧最近贸易争端不断,涉及钢管、电信设备、葡萄酒、化学品等门类。

    法新社说,欧盟和中国就光伏案找到了一个“友好解决方案”,是中欧经贸关系近期来的一大突破。即使此前投票支持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税的法国也对友好解决结果表示欢迎。

    德新社报道说,欧中通过协商解决光伏案避免了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而该贸易争端从涉案金额来看是史无前例的。《法兰克福汇报》刊发评论说,布鲁塞尔和北京解决了光伏争端,这至少结束了一个月以来的不确定性,而这一不确定性令整个太阳能工业受损。

    不过,一些媒体同样对双方今后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表示警惕。《金融时报》指出,尽管欧中双方就光伏产品争执问题达成协议,双方还存在着其他贸易争端,中欧双方的贸易摩擦可能会继续。《金融时报》举例说,“友好解决”的只是反倾销调查,欧盟还将继续对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另外,德古赫特还曾威胁要就中国制造的电信网络设备进行调查。

    中欧经济巨大互补、互利性决定了,双方在贸易合作领域拥有巨大共同利益。此次中欧“友好”解决光伏贸易争端,清晰表明:只要着眼共同利益,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渲染冲突,客观理性解决问题,就能让中欧经贸关系避免歧路,踏上正途。这对今后中欧解决贸易摩擦显然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