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老房子的节能潜力待深挖
作者:admin来源:辽宁日报/王云峰阅读量:时间:2012-12-19

  城市,特别是有一定历史的城市都有许多老房子。这些老房子也许还够不上“历史保护建筑”,也许它们的模样长得不够好看、时髦,可是,这些在城市里站立了多年的老房子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它们能给城市人的心里留下许多温暖和美好的记忆,它们是一座城市的印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兴土木、推倒重来,曾一度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如今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蓦然发现,城市的老建筑群所缺乏的只是必要的改变,而非完全推倒重来。

  其实,在质量可靠的前提下,解决同等人数的居住问题,改建一定比新建更节约,对生态的破坏也更小。改造老房子还有另一好处,就是保护城市建筑群的多样性。

  改造老房子虽然好处多多,但是推行起来还面临很多困难。无论是政策、资金,还有观念,都有许多障碍需要破除。老房子的节能潜力有待深挖。在城市建设和旧城保护方面我们要做的努力还很多。

  城市,特别是有一定历史的城市,都有许多老房子。这些老房子也许还够不上“历史保护建筑”,也许它们的模样长得不够好看、时髦,可是,这些在城市里站立了多年的老房子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它们能给城市人的心里留下许多温暖和美好的记忆,它们是一座城市的印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兴土木、推倒重来,曾一度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如今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蓦然发现,城市的老建筑群所缺乏的只是必要的改变,而非纯粹的推倒重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士,更看好改造材料与结构给城市旧建筑带来的升级潜力。让这些被轻视的老旧房子“重获新生”,使其更长久地存在正在

  成为新的主流观念。

  改造让老房子既舒适又环保

  沈阳市皇姑区三洞桥街道永泰社区的居民楼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可是当记者走进社区时却发现,漂亮的驼灰色外墙,崭新的铝合金门窗……这些楼从外观来看,根本看不出是一片已有40年楼龄的老房子。

  走进居民夏永兰老人的家,推开有些斑驳的大门,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墙上的温度计显示为20℃。老人告诉记者:“我们这栋老楼楼体保温性特别差,过去冬天室内温度只有12℃,家里根本呆不住人。没办法,我和一些老邻居白天只好躲到附近的银行去 ‘蹭暖’。今年这楼 ‘穿上棉袄’,家家室温达到了20℃左右,老人们再也不打怵过冬了。 ”老人所说的给楼“穿上棉袄”是指沈阳市对老旧楼房实施的“节能暖房”工程。

  冬天不保温、夏天不隔热、能耗问题突出,几乎是老房子的通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作为国家“节能暖房”重点城市,早在2010年,沈阳市就开始针对老房子的这些突出问题实施 “节能暖房”工程试点工作。“节能暖房”工程主要是对墙体维护结构进行改造,具体包括外墙保温、楼梯间门窗更换、楼梯间保温等,同时对供热系统进行节能改造。

  截至目前,沈阳市共实施改造工程680万平方米,总投资9.5亿元,1240栋老旧居民楼做外墙保温,更换楼梯间门窗,10.2万户居民冬天室温平均提高4℃至5℃。经过改造的老旧小区,环境优美,房屋冬暖夏凉,防水防潮性能明显增强,隔音效果更好,房屋也跟着增值。

  受惠的不仅是住在老旧楼里的居民,还有整个城市。据沈阳市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实施“节能暖房”工程小区的锅炉房能耗平均下降40%多。通过实施“节能暖房”工程,3年来,沈阳全市共节约标准煤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00多吨。同时,灰粉、氮化物等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大量减少,减少运输煤炭、出渣等近4000车次,极大地改善了空气的质量。

  老房子改造还能保护城市文化个性

  对老房子改造收到的显著成效,坚定了沈阳市继续做下去的决心。沈阳市计划到2015年完成2000万平方米“节能暖房”改造任务。

  沈阳市的做法体现了对老房子的尊重。在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当然比保留老房子更容易,可是老房子对于城市的价值并不是钱可以衡量的。

  同济大学建筑系莫天伟教授谈及对老房子的翻新改造,充满了感情:“老房子是城市的印记,即便再旧、再难看,只要质量尚可,它们就有存在的必要。 ”城市在延续和发展,老房子如同时代的照片一样,记录着城市成长的历程。他说:“给老房子翻新制定特别的设计方案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哪怕是现在最普遍的6层楼高的多层旧楼房,也能变出很多更宜居的戏法。主要难题不在技术,而在观念。 ”

  在莫天伟看来,在质量可靠的前提下,解决同等人数的居住问题,改建一定比新建更节约,对生态的破坏也更小。

  莫天伟的观点有事实为证。从2009年开始,在城市综合提升战略计划中,扬州市在保留当地建筑特色的前提下,激活那些在环保、舒适领域沉睡已久的老宅。工作人员在计划实施中发现:有的房屋节能潜力可轻易提升10%,有的则可以提升20%到30%,人们需要做的,只是在地基、外墙和屋顶这些地方动一动手脚。

  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可这些住房只能持续25年至30年。 ”

  放眼世界,在建筑领域,老房子翻新已经成为趋势。专家告诉记者,在英国,从现在到2050年,英国的建筑翻新将为建筑师提供30年的工作量。英国人觉得住在老房子里更有根、有文化、有自豪感。

  德国人对于老房子怀着深厚的情感,一般总是充满怜惜地尽可能保留。而对于新房子,他们却很苛刻:破土之前,反复讨论,反复计划。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旧建筑,德国人很少将其视为眼中钉而一拆了之。相反,他们更乐于钻研各种改造技术,使其变得更为实用和节能。德国人在改造老房子时,既尽可能地保持原状,又注重水、电、网络和安全节能方面建设不落伍于现代建筑。

  在专家看来,改造老房子其实一举两得。老房子不但具有节能潜力,改造老房子具有生态价值,还兼具文化价值,就是保护城市建筑群的多样性。如果推倒重建,开发商只是建造了大量外观一致的房屋,会使城市变得单调,缺乏特色。

  老房子改造瓶颈在哪里?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虽然益处多多,但由于既有建筑量大面广,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远比新建建筑增添节能措施难得多。 ”省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这样表示。

  据了解,旧房节能改造的困难具体来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百姓的认可度。认可度的难度症结主要来自于现行的供暖体制,即使进行节能改造,用上了节能材料,但是供热收费还是按面积收费,经济上并没有“节能”。同时,节能改造是在建筑物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打扰居民正常生活。如何减少扰民,保证居民的安全,是改造的现实困难。二是改造的资金来源问题。据测算,现在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每平方米的费用大约是200元左右,改造资金从哪里来?是住户买单、供热企业出,还是政府补贴?这些都是困扰节能改造的难题。第三是缺乏政策引导。节能改造利国利民却进展缓慢,不仅有政府对这项工作监管、督导乏力的原因,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难以规范和制约。

  先说资金这一块。 “显然,要为老房子动‘节能手术’,这么巨大的投资光靠个人或企业的自觉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激励制度,没有政策的拉动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涂逢祥说。

  世界各国的经验均表明,建筑节能市场是一个市场机制部分失灵的领域,尤其在既有住房的节能改造、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需要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需要建立多方筹集机制和利益机制。

  涂逢祥建议,在政府经常性预算中设立建筑节能支出项目,主要用于节能技术开发、宣传、示范、推广以及能耗调查和节能监管,将长期国债中一定比例用于建筑节能投入;改墙改基金为建筑节能基金,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基金和供热改革专项基金。此外,扩大墙改产品减征税目范围,允许某些建筑节能产品减征增值税。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光靠政府投入很难解决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还应该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开发商、拥有房屋产权的单位、业主来共同承担。多方筹集的方式更能确保资金到位。 ”涂逢祥认为,国外的一些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国外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普遍做法是,由能源管理公司或者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建筑进行评估,作出改造预算以及回报周期的方案,与房屋所有者签订协议后,向政府申请贷款,政府给予贴息。然后,能源管理公司负责改造,承担风险,改造后协议期内的收益归能源管理公司所有。对于房屋所有者来说,协议期内仍然要按照原先的标准缴纳费用,协议到期后,收益归房屋所有者。

  观念的改变也很重要。有专家对记者说,如何让改造后的房屋被年轻人接受,是个问题。如今年轻人通常认为,高楼配空调,再加上宽广的视野,才是现代生活的标志。实际上,真正的城市生活是市井的生活,是沿着街道开始的生活,而不是在几十甚至是上百米的高空。老房子未必是不舒适的房子。旧房改造,其实意味着传统建筑可以采取某些方式,在不破坏建筑和街区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变得更加环保、舒适。要让人们接受这一观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其实,没有机会参加政府组织的集体改造,在重新装修旧房子之际,市民也可以通过个人改造,最大程度地使老房子节能。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节能研究院的专家告诉记者,市民完全可以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外窗改造,与推拉窗相比,市民最好选择平开窗的形式,中空玻璃保温隔热效果好,中空玻璃中间空气层不要低于9毫米。对于开口比较大的窗户,留个通风窗就可以了。阳台做保温层,拦板外做节省空间,保温效果也比内做保温层好。照明采用吸顶节能灯,提倡够用就行。另外,市民可以安装采暖温控阀,提前做好分户供暖、按量计费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