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一个单位节约一度电、一升水,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节约量加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据了解,上海将60万只老式13升的马桶改为9升马桶,仅此一项每天省水就达2.4万立方米。还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用10瓦的节能灯取代亮度相近的60瓦的白炽灯,以全国推广使用12亿只、每只节能灯每天工作4小时计算,每年节省的电量相当于三峡电站全年的发电量。三峡电站2008年发电量为808.12亿千瓦时,按节约1度电等于减排0.997公斤二氧化碳计算,仅此一项相当于减少排放8057万吨二氧化碳。如果全国的城市居民都安装太阳能,每年可节约450亿度电,相当于减少排放4480万吨二氧化碳。这样的数字不断“延展”,可以让我们更为直观的了解到人口的数量对能源消耗影响,引发我们对人口、能源、社会发展的思考。
“人口”节能减排的阻力
有专家指出,人口数量是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于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人均能源的“小国”来说,节能减排应“何去何从”?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尽管一直回避“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称号,但能源的实际消费量规模巨大已不容置疑。有专家表示,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刚性的能源需求在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成为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发展的潜在瓶颈。面对资源和环境的挑战,我国必须坚持节能减排优先的原则,加强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扶持,加快对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低效能产业的技术改造。
再看世界另一发展中大国印度,印度全境目前活跃着大大小小上万个关注生态环境、低碳发展的国内、国际非政府组织,随时调查监督该国的有关情况。作为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单位GDP能耗强度只占我国的1/3,而从产业数据上看,印度在工业领域的能耗强度与中国同行不相上下。有学者指出,印度现行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因过于惠及印度的中上阶层,正在导致印度贫富差距加大,贫困人口比例持续居高不下。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显然不能把国家带入了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此外,英国、日本这些已经成功实现低碳转型的发达国家曾经采用的有效方法,除了快速提高自身的能源使用效率外,就是通过全球化,转移碳排放企业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以此实现西方社会自身的经济结构转型。
节能减排我们这样做
作为人口大国,每个人是家庭的成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是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依靠力量。以改变当前家庭生活中与节能减排不相适应的观念、行为方式为重点,在广大家庭成员中大力倡导节能环保新理念,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政策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节约用电。通过节能灯的更换和使用,来培养人们的良好习惯和节能减排意识。畅通渠道,搭建平台,号召全民参与监督,提高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
有专家指出,节能减排绝对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节能减排是全球的。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因此,技术作为节能减排的依托,我国积极的站在了节能减排的最前线。从多个方面进行支持。如积极实施国家节能减排科技专项;努力攻克可再生能源与非化石能源技术难关;攻克、推广、普及城市节能减排技术。此外,“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总之,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如果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控制人口增长,资源将支撑不住,环境将容纳不下,社会更将承受不起。
由此可见,对于人口大国来讲,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节能减排不仅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实现科学和转型发展、和谐发展、世界和平共处的共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