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建立三个交易板块
下周即将在我市启动的碳排放交易所是国内在该领域的率先探索。据介绍,深圳碳排放交易拟逐步建立三个板块。在今年的启动阶段,首先将重点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作为碳排放管控单位,分别建立工业企业板块和建筑物板块,首批纳入体系的635家企业和200栋建筑碳排放总量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约40%左右。
在碳交易市场启动后,我市将尽快把公共交通碳排放纳入碳交易体系,并不断扩大强制减排对象,不断丰富交易品种。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市的碳排放中,交通占了25%左右,其中出租车和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是碳排放“大户”,一辆大巴一年的碳排放量相当于40辆私家小轿车一年的排放量,而一辆出租车一年的碳排放量相当于20辆私家小轿车一年的排放量。
下一步,我市将研究确定公交车、出租车能耗排放数据监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公共交通碳排放核查工作,力求结合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的推广应用,从强制扩大应用新能源公交车逐步过渡到以配额分配推广应用的方式,率先探索建立公共交通碳排放交易机制。
企业配额基于单位工业增加值
相较于欧盟的总量控制,深圳将采取更为灵活的“碳强度”指标,建设可规则性调整总量和结构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即碳排放总量目标首先与经济增长率挂钩,其次以碳强度下降为强制性法定约束。在此原则之下,我市对工业企业的配额分配基于单位工业增加值进行。
当前,我市已完成对635家企业的碳配额分配,累计分配配额约1亿吨。其中今年配额为3320万吨,碳强度为0.811吨/万元;2014年碳配额为3378万吨,碳强度为0.754吨/万元;2015年碳配额为3478万吨,碳强度为0.707吨/万元。根据这组数据,与2011年相比,至2015年我市碳排放配额总量将增长5.4%,碳强度将下降23.7%。
开创性地将建筑纳入碳交易
与635个工业企业一同首批纳入我市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还有200栋公共建筑。在世界范围内,我市以建筑物能耗限额标准为配额分配基础的建筑碳交易机制具有开创性。
根据设计,我市建筑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今年初创阶段,以建立建筑碳交易市场为主,以大型办公建筑、商场建筑、旅游饭店建筑以及上述建筑组成的多功能综合建筑为管控对象,给市场明确的奖惩预期,对限额线以上的建筑不强制履约,预留节能改造时间。第二阶段从明年开始,逐步形成建筑碳排放权自由供需交易市场。
交易价格拟定为30元/吨
碳交易价格是业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据了解,我市拟执行“适度从紧”的价格体系,将价格定为30元/吨左右,即4.5至5.5美元/吨,这个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州交易市场的一半左右,但比欧盟交易市场要高。
在6月18日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权当天,我市有望进行第一笔碳交易。据透露,这笔碳交易可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债券,这也是我市金融创新之举。
据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碳排放交易权启动后,预计不久的将来,市民可以像炒股一样开户炒“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