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为光明新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授牌。
光明新区是全市首个地下共同管沟的建成区,规划建设城市主干道地下共同管沟21公里,现已建成9公里。
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光明保障性住房。
【核心提示】
2008年第四届绿博会上,国家住建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光明新区成为部市合建的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
2009年,光明新区被评为全国首个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
2013年第九届绿博会上,光明新区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代表,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获中央财政5000万元、广东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资金400万元支持。
据悉,光明新区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集三个“国字号”招牌于一身的城区。
根据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获评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须已按绿色、生态、低碳理念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建筑、市政、能源等专项规划,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
光明新区再次因“绿色”获评国家级殊荣绝非偶然。成立之初,光明新区就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和产业发展空间,着眼长远,提出以绿色新城建设为目标,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的“一城两轮”发展战略。
5年多来,光明新区不仅率先编制绿色新城建设系列规划,而且在实际建设中通过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空间、绿色社区、绿色生态系统、绿色城市形象等“七个绿色”,全面建设“绿色新城”,打造“深圳绿谷”;其中,其绿色建筑通过全国认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示范类型最全面;无论数量还是分布密度上,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都位居全国前列。
5年时光荏苒,光明新区开往“绿色生态新城”的快车正在稳步前行,每一步都铭刻“绿色”的印记,每一站都结下丰硕的果实。
●规划先行 设立绿色新城建设指标体系
“示范区”建设需要科学规划来指引。绿色规划的指挥棒,引领了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奏响了新区跨越式发展的恢弘乐章。
据了解,光明新区成立之初就率先出台绿色新城建设全方位指标体系,编制了《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行动纲领和行动方案》1+6文件;发布了《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管理办法》两个文件,为“绿色新城”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强制性措施。
光明新区坚持“六个率先”:率先编制绿色建筑示范区专项规划,率先在保障性住房推广绿色建筑标准,率先强制政府投资项目和一定规模的社会项目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率先规模化建设综合管沟,率先建设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率先新增建筑全部强制实施“绿色规划”审批。
同时,光明新区要求保障性住房项目、城市更新项目、政府投资项目、核心片区内的社会投资项目100%实施绿色建筑标准。以“六个率先”、“四个百分之百”强制推进绿色项目的实施,着力打造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空间、绿色社区、绿色生态系统、绿色城市形象等“七个绿色”,全方位推进绿色示范城区建设。
●五年坚持 成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
“建设生态城,绿色建筑是基础。”五年来,光明新区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已成为全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排头兵。光明新区在全国是较早开展绿色建筑的区域,开展最早且持之以恒,如今,绿色建筑在光明新城的建设中已渐显规模。
为解决绿色建筑建设成本高这一难点问题,光明新区因地制宜,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立体绿化”等符合中国南方气候条件的技术。初步估算,光明新区6个保障性住房以34.3元/㎡的增量成本,实现了绿色建筑星级标准,且综合效益明显——31个示范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014吨、减少碳排放1.24万吨、节省运营成本946.7万元。同时,光明新区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的示范引领,使绿色生态建设,由“强制”变为企业和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许多企业都自愿采取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进行建设。
截至目前,光明新区在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共31个,总投资约146亿,总建筑面积约318万平方米,既有政府投资项目,又有社会投资项目,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中保障性住房项目14个、文教卫项目9个,工业园区4个、办公建筑2个、城市更新和房地产项目各1个。无论数量还是分布密度上,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都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有16个项目通过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设计认证,占深圳市通过绿色建筑双认证数量的1/4,建筑面积达171万平方米;光明新区是深圳乃至全国通过认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示范类型最全面的区域。
据悉,光明新区一批项目更是获得国家级绿色节能荣誉或奖励,光明招商科技园获得国家双百示范项目,光大环保杜邦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获得国家金太阳示范项目,是目前中国南方单个面积最大、容量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拓日工业园获得国家及广东省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等。
●“九纵八横” 绿色交通动脉贯穿新区
一条条绿意萦绕的宽阔道路,将光明新区一片片绿色建筑连缀成一个整体,绿色新城从当年的光明农场中喷薄崛起。道路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光明新区成立以来坚持道路先行,以绿色道路建设拉开城市建设骨架。
据了解,光明新区已建成或在建的光明大道、光侨路等九纵八横17条主干道路,以及30多条支路,都按照绿色道路标准建设;此外,光明新区已建成绿道90.7公里。
引人瞩目的是,光明新区率先在深圳全市实施城市地下管网“共同管沟”工程,规划建设城市主干道“共同管沟”21公里,现已建成9公里。“共同管沟”宽3-7.8米,高2.8米,将之前分散埋设的电力、通讯、给水、中水等地下管线集中在一个管沟内,共同维护、集中管理。这一做法既节约了土地,也避免了城市道路开膛破肚拉链现象。
在2009年成为国家首批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后,光明新区更是强制要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采用低冲击开发理念设计建设。目前已建成门户区36、38号路,牛山公园、明湖城市公园,及保障性住房等示范项目,将建设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此外,光明新区在全市率先采用LED绿色照明系统,光明大道是全市首条采用LED照明系统的绿色道路,以此起点,新区新建道路全部采用LED照明,使用3年来,LED路灯充分展现了低光辐射污染、低能耗的优势,与普通照明灯具相比,每年每公里耗电费可节约8万元。
●绿色产业高速发展 “深圳绿谷”加快形成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光明新区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引,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以高新园区建设为主要平台,着力培育发展绿色产业集群,通过打造深圳“绿谷”,全面提升新区生态文明,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一流园区、一流城区”的美好愿景。
目前,在产业布局上,光明新区初步形成了平板显示,LED、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和优势传统产业的绿色产业集群。其中,以杜邦太阳能、拓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光明绿色产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华强文化、华侨城创想新城等一批超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即将落户,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新亮点。
产业领域融入绿色的发展路径也让新区经济实现了“弯道超车”,迈入了“又快又好”的发展轨道。2012年,光明新区经济实现了“四个突破、三大跨越”,即GDP突破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国地两税收入突破50亿元;经济总量的跨越,GDP由成立之初的134.9亿元增长到502亿元,实现了“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目标;发展速度的跨越,经济连续保持25%左右的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5年增长近6倍,工业总产值、税收等其他各项主要指标均翻倍增长;发展质量的跨越,上市企业从成立之初的4家增至30家;世界500强由3家增至13家;企业累计专利授权量从515件增至 6059 件,新区产业质量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