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葱茏、生机勃发的光明新区
2012年12月初,市长许勤到光明新区调研时指出,“光明新区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无论是经济、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社会建设,成绩都很突出,尤其是经济增长速度,遥遥领先于全市,体现了新区的特点。光明新区GDP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的高速发展,已成为深圳新的区域增长极。”
2013年,进入了全面提升关键期的光明新区,以突出民生、突出创新、突出实干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讲话精神和省委书记胡春华调研深圳的要求,按照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和市“两会”精神,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以新的光明速度,加快打造深圳“绿谷”,全面建设绿色新城。
1月25日,光明新区召开大会,启动国家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光明新区获批首批国家绿色示范区,获得住建部、财政部绿色生态城市5000万元资金支持。据悉,这是继2008年成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2009年被评为全国三个低冲击开发区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之一后,光明新区又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代表,获批首批国家绿色示范城区。据统计,光明新区目前共有16个项目171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通过国家和深圳双设计认证。根据国家绿色示范城区建设要求,光明新区在接下来两年内开工建设规模不小于200万平方米,新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超过30%。
雄关漫道,跨越争先!“国家绿色示范区”光明新区正喷薄崛起。
成为深圳新的区域增长极
记者注意到,有质量的高速增长,是光明新区始终不渝的经济发展原则。在光明新区5年的发展轨迹中,无论是总体筹划,还是具体实施,无论是产业发展,抑或是城市建设,始终贯穿着这一原则,并以5年量质齐飞的发展印证了它的显著成效。
2012年,光明新区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2亿元,同比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13.96亿元,增长2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8.91亿元,增长2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9亿元,增长25.1%;固定资产投资200.05亿元,增长16.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33亿元,增长18.1%;国地两税收入51.35亿元,增长20.6%。简要来说,新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增长态势,五年实现“四个突破、三大跨越”。
四个突破:新区GDP突破500亿元,预计达到50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达到200.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达到1213.96亿元;国地两税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51.35亿元。
三大跨越:经济总量的跨越。新区GDP由成立之初的134.9亿元,增长到502亿元,实现了“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目标,正朝着800亿、1000亿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快速迈进。发展速度的跨越。经济连续保持25%左右的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5年增长近6倍,工业总产值、税收等其他各项主要指标均翻倍增长。发展质量的跨越。上市企业从成立之初的4家增至30家;世界500强由3家增至13家;企业累计专利授权量从515件增至6059件,新区产业质量明显提升。
在光明新区成立5周年之际,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出席了新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对新区5年发展成就予以充分肯定,称赞“光明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功能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实现了高端企业集聚,市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倾力打造“深圳绿谷”
2013年,光明新区锁定了打造“深圳绿谷”的战略实施目标。
这一目标既体现了光明新区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又体现了光明新区实施园区带动,建设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的睿智眼光。一改“散而全”、“散而乱”的旧思路,力求“专而精”、“专而特”的新思想,按照“一区多园、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一流城区、一流园区”的园区建设理念,光明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十大专业园区,一个高端企业云集的产业“谷”正逐渐成形。
记者了解到,光明新区坚持以园区建设引领转型发展,狠抓产业质量、狠抓自主创新,一是全面加快专业园区建设。以大项目和产业链为重点,狠抓服务和配套。确保华星光电、旭硝子全面量产、扩大产能,积极争取华星光电二期工程尽快启动,推动美国空气动力等上下游项目尽快建设投产,进一步完善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全力推进广深港门户区、上市企业总部等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商业配套。按照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相结合、土地招商与物业招商相结合、先进制造业与总部企业相结合“三个结合”的要求,大力开展招商选资,推动上下游企业聚集。二是全面强化支柱产业核心支撑力。围绕产业发展“333”计划,在资金、政府服务等方面,对平板显示、电子信息、互联网等重点产业予以倾斜,争取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年内突破20家,100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零突破;全力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力推动摩比科技、迈瑞、万和制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新区中小企业总部基地,争取引进5至10家企业总部。确保华强、腾讯、招商局等知名项目尽快动工,推动“文化+科技”为内涵的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三是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实施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孵育工程。通过资金、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企业组建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知名企业在新区设立研发机构。全面实施与深圳清华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引进特色学院,提升新区产业整体研发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内衣、模具、钟表三大传统工业基地配套建设,促进传统产业优化调整。积极推动凤凰牛场、帝闻工业区等老旧工业区升级改造,转移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全面加强企业协调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处方式”精细化服务。
全面建设绿色生态新城
纵横在光明新区深圳西北部这块形如钻石的热土上,不难发现,光明新区生态环境优美,土地资源丰富,绿地覆盖率占土地总面积的53%,水域和未建设用地达114.4平方公里,拥有深圳市最大的可连片开发区域。新区基本农田改造任务1.7万亩,预留了巨大绿色生态和产业空间。
记者了解到,光明新区珍视和倚重这份富足的自然生态资源,从成立之初就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打造“绿色新城”,以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空间、绿色社区、绿色生态系统、绿色城市形象为支撑和落脚点,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一套制度:先后出台了《绿色新城建设行动纲领和行动方案》1+6文件,探索制定了“绿色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编制40多个绿色专项规划,制定了严格的《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新区还率先提出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基本概念;率先启动编制绿色建筑示范区专项规划;率先在保障性住房推广绿色建筑标准;率先强制政府投资项目及一定规模的社会项目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率先规模化建设综合管沟;率先建设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新区在建绿色建筑项目共31个,涵盖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建、办公建筑、工业厂房、城市更新项目和商品住宅。其中16个项目同时通过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双设计认证,是深圳市通过认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示范类型最全面的区域,同时也是全国已评定和在建绿色建筑最多、最大的绿色建筑示范区。
“5年再出发”,光明新区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以规划为蓝图,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高强度节点开发、低密度组团开发”,全方位、立体式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城市,努力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倾力打造深圳绿谷,为深圳建设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树立标杆。
新区党工委书记田夫认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特别契合光明新区的实际。他表示,加快新城建设,突出生态文明,就是要始终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生态第一,以两个国际级生态示范建设为主要抓手,先绿化后开发、先绿化后发展,加快完善城市配套,加快提升城市形态,努力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建设绿色新城,打造深圳绿谷。
具体做法是:一是认真落实“绿色规划”和支持政策体系,在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社区等方面,落实到具体项目,加快建设,尽快形成区域效应。二是高标准推进“两轴三片”开发建设。把光明大道和观光路两轴,新城公园周边片区、广深港门户区、平板显示园区“两轴三片”区,作为新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高标准规划建设光明新城中心区,树立新区绿色城市形象。三是全力推进一批重点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区公共服务平台、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事关新区城市形象的重点项目建设。要转变观念,加强项目策划,加快项目前期,以小钱带动大钱,为未来5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储备项目。四是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继续大力推进已开工的公明商业中心等7大城市更新项目建设,通过城市更新,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新区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