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KSPG:深度参与中国节能减排
作者:admin来源:国际商报阅读量:时间:2015-09-26
KSPG的知名度也许只局限在专业领域,但它却是能够代表德国精密制造精神的全球领先的节能减排发动机部件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供应商,其客户包括了全球几乎所有的整车制造商。在KSGP的中国业务中,40%的产品供应合资车企,其余60%供应中国本土车企。

  KSPG的知名度也许只局限在专业领域,但它却是能够代表德国精密制造精神的全球领先的节能减排发动机部件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供应商,其客户包括了全球几乎所有的整车制造商。在KSGP的中国业务中,40%的产品供应合资车企,其余60%供应中国本土车企。

  今年法兰克福车展,全球汽车供应商百强之一的德国KSPG集团携旗下科尔本施密特(KSKolbenschmidt)和皮尔博格(Pierburg)两大品牌的优质零部件参展,包括发动机缸体、缸盖、泵、活塞及活塞环、阀门、汽缸垫等。在最新技术的节能减排这一块,KSPG首次展出了与客户戴姆勒及合作伙伴德西福格共同研发的用于乘用车柴油发动机的钢活塞,以及使用减摩涂层技术的轻质活塞、高性能滑动轴承、废弃再循环系统、电动车増程器等。

  KSPG的知名度也许只局限在专业领域,但它却是能够代表德国精密制造精神的全球领先的节能减排发动机部件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供应商,其客户包括了全球几乎所有的整车制造商。

  KSPG与中国汽车行业关联密切。KSPG在全球共有30多家工厂,在中国就有9家,3家独资6家合资。2014年,KSPG全球销售额24.5亿欧元,中国销售额6.8亿欧元,占比27.7%。在KSPG的中国业务中,40%的产品供应合资车企,其余60%全部供应中国本土车企和内燃机企业,包括上汽、长城、长安、吉利、江淮、云内动力(000903,股吧)和上柴等。

  KSPG集团首席执行官霍斯特-宾尼希(HorstBinnig)十分高兴接受《国际商报》的采访。他说KSPG集团1997年进入中国,见证了近2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现在中国政府正在全力治理雾霾污染,KSPG将以自己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深度参与其中。

  作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供应商,KSPG在全球汽车业界的地位在于:国际大品牌的整车厂家的发动机一般都是自己设计、组装和调校,但关键零部件很多是外购。伴随近一二十年欧盟、美国愈来愈严苛的排放标准,整车厂家对决定发动机热转换效率、油耗和排放的关键部件的要求愈来愈高,只有KSPG这样不断创新的供应商才能跟得上。

  在中国也是同样情形,目前大多自主品牌都拥有自己的发动机厂,也都宣称“自主开发”。其实业界都知道,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发动机最核心的ECU(燃油喷射系统),在缸体、缸盖、泵、活塞及活塞环等关键部件上,如果要想达到理想的油耗和排放指标,也要选择外资供应商。这并非什么坏事,在现阶段,中国的基础工业还不能满足自主品牌产品升级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压力之下,我们只能利用国际资源走“集成创新”的道路。业界公认,过去十多年,自主品牌在发动机的动力、油耗、排放和可靠性等方面进步非常快,与合资品牌的差距已经不大,在其背后都离不开KSPG这样的国际知名供应商。

  必须承认,包括KSPG集团在内的跨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整车合资企业。由于中国的现代汽车工业起步很晚,零部件基础十分薄弱,但却在不到20年时间就形成了一个支撑2000万辆产销规模的庞大零部件产业,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合资车企的带动,初期主要以德美日韩系的中小供应商为主;二是随着中国产销规模的快速增长,跨国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华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三是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本土零部件企业整体水平也在提高。

  然而时至今日,本土零部件企业整体仍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数量庞大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缺乏核心技术,严重制约了中国的汽车强国之路。业界都知道,自主品牌迫于竞争压力,关键零部件都会选择外资供应商,这是自主品牌能够占据1/3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的必经阶段——只有借助国外先进技术,与跨国零部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才能提升本土零部件产业的整体水平。而尤为重要的是,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大规模进入,有助于加速本土数以万计的中小零部件企业的优胜劣汰,提供行业集中度。试想,KSPG这样的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会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

  宾尼希对《国际商报》表示:“中国的自主品牌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它们一直在积极寻求最先进的汽车技术,KSPG与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合作具有行业引领作用。”

  2014年,上汽集团旗下华域汽车收购了KSPG集团持有的KSAluTech50%股权,新公司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低压和高压铸造缸体、铝合金车身结构件等。业界认为,本次收购有助于本土汽车企业把握未来世界汽车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掌握汽车发动机缸体、车身轻量化的应用技术,也直接有利于中国目前不断加大的节能减排和治理雾霾的政策目标。